姜太公“钓鱼”,周文王为何愿“上钩”?

原标题:历史上周文王因为什么而重用了姜太公?
经典是敏锐的目光、善良的心趣和睿智的大脑进行的缜密思维的结晶。民族经典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函封,无论何时,打开这个函封,我们就能读出那些闪烁邦家之光的密码。因此,要了解一个民族,最佳途径就是阅读这个民族的经典。
只要是稍有年纪的人,我们或多或少可能都曾听说过“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听说过周文王屈尊去渭水之上拜访姜子牙的故事。您可知道,周文王当时和姜子牙谈了什么,姜又说了什么,然后文王便欣然将姜接上车,共同回国呢?下面听我娓娓道来。
《六韬.卷一.文韬》中说:周文王将去打猎,史编占卜以后说:你到渭水北岸打猎,将有巨大的收获,所得的既不是龙、彲,也不是虎、羆,而是预兆得到有公侯才干的人,他是天赐给你的导师,辅佐你的事业日益昌盛,并将加惠于你的后代子孙。(那是一个科技极不发达的时代,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很有限,先祖们敬畏自然、敬畏天地,迷信盛行,只要是出远门,或者做大事都要占卜)
文王问:占卜的预兆果真有这样好吗?史编说:我的远祖史畴曾为舜占卜而得到皋陶,那时的预兆和今天的很相似。文王于是斋戒三天,然后,乘猎车,驾猎马,到渭水北岸打猎,终于见到了太公正坐在长满茅草的岸边钓鱼。(虽然带着传说的成分,但充分说明了文王的虔诚)
文王上前慰劳并询问:你喜欢钓鱼吗?(其实文王可能知道或者听说姜子牙钓鱼不用钓,本身就是反常规的,所以以这一问为引子,其实是想说,你这样是真的在钓鱼吗?)
太公说:我听说君子乐于实现自己的抱负,小人乐于做好自己的事情。我现在的钓鱼与这个道理很相似,并不是喜欢钓鱼。(姜子牙直接告诉文王,本人其实不是为了钓鱼,就是为了“钓”文王您呀!想通过您文王,实现本人想实现的抱负呀!)
文王问:怎么个相似法呢?(意思是:你姜子牙胸怀什么样的抱负呢?)
太公说:比如君主收罗人才就和钓鱼一样,操有三种权术:用厚禄收罗人才,好象用饵钓鱼一样;用重赏收买死士,好象用香饵钓鱼一样;用不同的官位授予不同的人才,好象用不同的诱饵钓取不同的鱼一样。凡是垂钓都是为了得鱼,钓鱼的道理也很深奥,从中可以看出大的道理。(姜太公说:网罗人才的办法有以下三种:一是用厚禄,二是用重赏,三是用高官。我从钓鱼中悟出了君王求人才、得人才的道理。)
文王说:我想听听这深奥的道理!(试探姜太公的见解和想法)
太公说:泉源深,水流就不息,水流不息,鱼类就能生存,这是自然的道理;树根深枝叶就茂盛,枝叶茂盛,就能结出果实,这也是自然的道理;君子情意相投,就会亲密合作,亲密合作,事业就能成功,这也是自然的道理。言语应付,是把真情掩饰起来了,能说真情实话,才是最好的事情。现在我说的都是至情之言,毫不隐讳,你恐怕会有反感吧?(姜子牙用鱼、水和树、果作比喻,告诉文王:你如果是水,我就是鱼,你如果是树,我就是果,你如果视我如心腹,我就对你全心全意。姜的意思是,我将心里话全告诉你了,你怎么看呢?)
文王说,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接受最直率的规劝,才不厌恶真情实话。我怎么会那样呢?(意为,告诉姜太公,自己是有仁有德的明君,将来会听从你姜子牙的意见和建议或者规劝的。这里,他们其实是在相互试探。)
太公说:钓丝细微,鱼饵可见,小鱼会来上钩;钓丝适中,鱼饵味香,中鱼会来上钓;钓丝粗长,鱼饵丰富,大鱼会来上钩。鱼要贪吃香饵,就会被钓丝牵着;人要食君俸禄,就会服从君主使用。所以用香饵钓鱼,鱼可供烹食;以爵禄取人,人可竭尽其力;以家为基础而取国,国可为你所有;以国为基础而取天下,天下可全部征服。(姜太公用钓鱼中饵和鱼的关系告诉文王:想得人才的君主要懂“舍得”,只有大的付出,才有大的获得。其实我在“等”文王您,您这么真诚、谦卑地来“礼贤下士”,其实也是来“钓”我子牙。你真心待我,我也会待价而沽,你重用我,我当然会全心全意,不遗余力。)
最后的两段话就类似于孔子讲的“修、齐、治、平”了,强调了齐家与治国的关系,治国与平天下的关系。意为,你文王要想得天下,首先要修为自己并把家治理好(那时的国都是封地,与现代意义上的国不同),在家(家族)安定后,再去治理好你的封地,让那里的百姓拥护、爱戴你,那时候,你就可以去得天下了。)
紧接着,姜太公慨叹地说,幅员广大、历经多代的(商王朝),它所积聚起来的东西,终归要烟消云散,不声不响,暗中准备的(周国),它的光辉必定会普照四方。微妙啊!圣人的德化,就在于独创地、潜移默化地收揽人心。欢乐啊!圣人考虑的事情,就在于使人人各得其所,从而建立起收揽人心的方法。(作为商朝故国的子民,虽然为商朝几百年的历史走到这个份上感到惋惜,但,这时候,姜子牙不失时机地告诉文王,商朝气数已尽,您周文王得天下的时机已成熟了,关键就看您有没有具备胸怀天下、光照寰宇的德行。有德之君通民心。如果你是圣人,你就必须以天下人之心为心,得人心者定会得天下。)
文王问:制定什么样的收揽人心的方法才能使天下归心呢?(进一步请教、试探、求证姜子牙的见识、谋略)
太公说: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能和天下人同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天下;独占天下利益的,就会失掉天下。天有四时,地有财富,能和人民共同享受的,就是仁爱,谁有仁爱,天下就归顺谁。免除人们的死难,解决人们的困难,消除人们的祸患,解救人们危急的,就是恩德,谁施恩德,天下就归顺他。和人民同忧同乐,同好同恶的,就是道义,谁讲道义,天下就归附谁。人们都厌恶死亡而乐于生存,欢迎恩德而追求利益,能使天下人都获得利益的,就是王道,谁实行王道天下就归顺谁。(告诉文王,要得天下,就要行王道,作为帝王,行王道就要胸怀天下人,能和天下百姓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而行霸道,将天下归为一已、一家所有,则会失天下,只有爱民,救民于水火,民才能顺从你,听你的调遣,才能从感情上认可你,归顺你,只有时刻想着人民,与百姓同忧乐,同好恶的君王(统治者)才是讲道义的。以上可能是史上对于王道的最早、最全面的诠释,并且为后来荀子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思想提供了最原始的理论依据。)
文王再—次拜谢以后,说:“先生讲的太恰当了,我怎能不接受上天的旨意呢!于是,把太公请上车一起回到国都,并拜他为师。
一个是八百年周朝的缔造者,一个是千古一相。三千多年前的渭河之滨,邂逅问答,两人从彼此的相互试探,到后来的敞开心扉,一个是虔诚、礼贤、虚心请教,一个是开门见山,利害相陈、大道相赠,将周灭亡商朝的战略对策和盘相托。这一问一答,足以彰显文王姬昌的求贤若渴之心,慧眼识珠之智,同时也体现了姜太公的非凡抱负和雄才大略。
直到今天,他们的相互问答,仍是意义非凡。姜的人才观念,治国理念,王道思想,处处闪烁着民本思想的光辉,彰显着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的光芒,为后代统治者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思想、理论乃至实践借鉴。读完让人顿悟良多、受益匪浅!

精彩好文:点击下方标题阅读
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和出处
投稿合作联系邮箱50314644@qq.com
方略书院
公众号ID:flsy2017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