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中秋别样过

《姑苏晚报》2021年09月13日 B05版

陈其弟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四大传统佳节之一的中秋节。《清嘉录》记载:“中秋俗呼八月半,是夕,人家各有宴会,以酬佳节。人又以此夜之晴雨,占次年元宵阴晴。谚云'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雨打灯’,又云'雨打上元灯,云罩中秋月’。”

中秋风俗中最富有特色的要数吃月饼和“走月亮”。据说,“月饼”一词,最早载于南宋著述,而盛于明朝。《乾隆吴县志》:“吴中食物,有因时而名者,有因地而名者,有因人而名者。中秋卖饼谓之月饼。”月饼既是节物,又人们心灵的寄托。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云:“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中秋时分,炎夏刚过,严冬未临,天气高爽,气候宜人,此时月光为一年中最皎洁、明亮之时,赏月之俗便应运而生。苏州人的中秋节,却着与众不同的过法。

月饼要吃荤的

常规的月饼分为苏式和广式两大类,顾名思义,广式月饼是广东省地方特色名点之一,是中国南方地区,特别是广东、广西、海南等地民间中秋的节令食品。苏式月饼源于苏州,属于苏式糕点,流行于江浙地区。

关于苏式月饼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元朝末年,统治者为防止人民造反,规定十户人家合用一把菜刀,并由元人掌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泰州张士诚利用百姓的反元情绪,秘密在月饼里夹了一张号召起义的小纸条散发到每家每户。中秋之夜,人们掰开月饼,看到了传单,便纷纷夺取菜刀,举行起义,攻陷高邮,再在常熟渡江,来到苏州,张士诚成为“姑苏王”。同样是“红巾军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在定都南京后,为了纪念当初起兵时作为传递信息工具的月饼,在八月中秋这天亲自将月饼赏赐给臣民。从此,中秋吃月饼习俗更加普遍。苏式月饼至今还保留着用一小纸作衬的形式,正是元末遗意。

不论是广式月饼还是苏式月饼,其馅料都是甜的,比如百果、豆沙是最传统的,后来逐渐发展出莲蓉、椰蓉等其他品种。

不知从何时开始,苏式月饼有了新的突破,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老面孔,而是一种肉馅的荤月饼。一经传出,很快风靡苏州全城,并且诞生了两家公认的拳头产品——长发肉月饼、胥城肉月饼。每当中秋前个把月,肉月饼就开始风靡苏城,成为时尚食品。而且诞生了若干个统一配料制作的现烤现卖点,在各售卖点经常会排起长长的购买队伍。

肉月饼的肉馅选用上好的猪肉,是类似肉包子的馅料,外皮与传统的苏式月饼相同。与传统月饼不同的是,肉月饼要吃新鲜的、热的,如果带回家已经冷掉,可以在平底锅上加温,也可在烤箱或微波炉上加热。

水红菱要吃生的

苏州地处水网地区,水产非常丰富,莲蓬(嫩莲子)、藕、鸡头米(新鲜的芡实)都是中秋前的主要水生物产。菱角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水中作物,适应性很强,大多水域都可以种植。大的湖荡,小的河浜,乃至池塘,每每都有菱角的身影。

菱角的品种很多,范成大《吴郡志》中就提到了腰菱、馄饨菱、野菱、家菱等称谓。因为曾经出产菱角,苏州至今仍留存着许多带菱字的地名,如菱荡浜、菱湖渚、野菱浜等。

菱角的采摘需要有专门的工具,俗称菱筒。这是一种木制的圆形或者长圆形的器物,直径大概1米左右,周边高度大概30厘米。采摘人员要乘坐这种菱筒,用船桨或者双手划到种植菱角的地方,将一棵棵菱角从水中捞起。

在诸多品种中,尤以有“苏州红”之称的水红菱最受欢迎。水红菱皮色鲜红,壳软薄而水分多,肉质细嫩,清香甘甜。新鲜摘下的水红菱生吃、熟吃都可以。生吃口感脆脆沙沙,甜甜的汁水溢出,十分爽口。

中秋时节,正是菱角上市之际,于是菱角也就成了节令食品。中秋前20来天,苏州各农贸市场就有水红菱售卖。水红菱一般放在水容器中售卖,要买卖了,再捞起。原因是有人想买老菱,有人想买嫩菱。嫩菱浮在水面,适合生吃;老菱会沉到底下,适合煮熟了吃。有孩子的家长都会在买菜时顺便买些嫩菱回家,让孩子当水果吃。

芋艿要吃甜的

芋艿即芋头,有水旱两种,苏州多低洼地,以种植适合洼地生长的作物为主。芋头是一种重要的蔬菜兼粮食作物,经常被用作粗粮,成为饭店“五谷丰登”之一,也可以作为菜品。在苏州人眼里,芋艿又可分为大头芋艿和小头芋艿。大头芋艿是连着其本体植物地下的根茎,小头芋艿是其周边衍生产品,个头较小,自成个体。大头芋艿一般被用作炒菜,小头芋艿往往被用为中秋的节令食品——桂花糖芋艿。

桂花糖芋艿的食材,也有讲究,以太仓新毛产的最佳。因为那里产的小头芋艿非常糯,很符合苏州人的口味。

苏州人称连皮的芋艿为毛芋艿。桂花糖芋艿的做法不复杂,先将买回家的毛芋艿洗去泥土,在水中煮熟,然后去皮。当然,也有人会将生的芋艿先去掉皮的,但是,生芋艿的皮下有一种黏滑的东西,有人会过敏,引起皮肤瘙痒。煮熟、去皮的芋艿重新入锅,放上红糖煮烂,在起锅盛碗时,放上糖桂花,一碗带有浓郁桂花香味的糖芋艿就成了。

桂花是苏州的市花,境内种植比较广泛,其中光福为主产地。每当金秋季节,苏城内外空气中都会弥漫着桂花香味。有些有心的居民会未雨绸缪,采摘炼制好糖桂花,为来年的桂花糖芋艿提前贮备好配料。

虎丘有个曲会

在昆曲最为盛行的明清时期,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吴中第一名胜苏州虎丘的千人石上都会有一场蔚为壮观的群众性赛曲大会。

每当中秋之夜,文人雅士、曲词名家、专业艺人、民间昆曲爱好者,都会自发地聚集虎丘,吟咏较艺、竞技演唱。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在《昆曲:中国传统戏剧学的最高范型》中,对虎丘曲会作出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铺天盖地的全民性痴迷成了昆曲艺术生存的浓烈氛围,使人联想到古希腊圆形剧场中万众向悲剧演员欢呼的场面。除此之外,世界戏剧史上很难再找到虎丘曲会这样规模宏大而又历时久远的剧艺活动了。

虎丘曲会,这一传统昆曲盛会自清乾隆以后,随着昆曲的衰微及其他多种原因,逐渐沉寂。20世纪80年代,有识之士、昆曲爱好者曾自发尝试恢复虎丘曲会。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虎丘曲会也凸现出在昆曲传承上的重要作用。苏州市文联和苏州市剧协自2000年起每年于秋季举办虎丘曲会。恢复曲会之后,每届都安排了丰富的观摩活动,以提高业余曲友的演唱水平。2020年已是第二十届虎丘曲会了。

石湖有个串月

苏州的中秋赏月活动更是别具一格,称为“石湖串月”。而且石湖串月的时间并非中秋节正日,而是农历八月十八日。

石湖位于苏城西南4公里,是太湖东出水的一个分支,湖水经越来溪(今越溪)北流,汇于上方山下,形成一个内湾。相传早在春秋时已为巨浸,越人伐吴曾掘溪进兵,横截山麓,凿石开渠,湖底皆石,故称石湖。石湖北面有座行春桥,俗称九环洞桥,每年农历八月十七夜十一时到十八日凌晨一时,可见石湖串月奇景,届时,月光初起,入桥洞中,正对环洞,一环一月,九个环洞可见九个水中之月。

据《清嘉录》记载:“十八日游石湖,昏时,看行春桥下串月。旧俗多泊舟望湖亭,今亭废而画舫皆不轻往。或借观串月之名,偶有一二往游者。金乌未坠,便已辞棹石湖,争泊白堤,征歌赌酒矣。”并引了几位诗人的诗作为证,蔡云《吴歈》云:“行春桥畔画桡停,十里秋光红蓼汀。夜半潮生看串月,几人醉倚望湖亭。”又云:“怒涛影叠饶溪港,皓魄光连宝带桥。共说楞伽秋坐好,那知春月漾春潮。”又徐士鋐《吴中竹枝词》云:“秋风十里绿蒲生,串月看来虚有名。十八桥环半遮月,渔村一点水边明。” 沈朝初《忆江南》词云:“苏州好,串月看长桥。桥畔重重湖面阔,月光片片桂轮高。此夜爱吹箫。”注云:“行春桥跨石湖之上,八月十八日,月光初起入桥洞中,其影如串。”徐崧、张大纯《百城烟水》也说:“八月十八日,群往楞伽山望湖亭,看串月为奇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