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疗眼底出血
中医外治杂志
2000年8月第9卷第4期
艾灸治疗眼底出血
黄应
(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
中图分类号:R773.4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66-978X(2000)04-0055-01
眼底出血是眼科常见的多发性内眼疾患,作者自1990年以来使用艾灸疗法治疗7例眼底出血患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7例10眼,男3例,女4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64岁;病程最长3个月,最短三周,其中高度近视黄斑出血2例,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2例,糖尿病眼底出血3例。
2,治疗方法
手持点燃艾条,距穴位3cm-5cm悬灸,或切取3mm 厚鲜姜片,贴于穴位上,点燃艾条,隔姜悬灸,以患者感温热 为度,每穴灸15分钟,每天1次-2次,7天为一疗程,取主 穴:光明,承泣,太阳,三阴交,至阴;配穴:肝穴、肾穴,太溪,中脘,太冲,内关,足三里。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视网模出血完全吸收,无机化增殖物产生,为痊愈;出血吸收50%以上,部分机化增殖物产生为有效;出血吸收50%以下,机化增殖物产生为无效。
3.2,治疗效果,本组7例10眼,经治疗均痊愈,其中3例治疗1个疗程,4例治疗2个疗程而愈。
4,典型病例
陈**,女,46岁,教师。检查:右眼视力0.8(矫正),左眼0.1(矫正),双眼玻璃体混浊,眼底呈豹纹状,左眼黄斑区可见3/4D大小出血灶,周围视网膜不规则反光,中心凹反光消失,曾在外院使用止血芳酸,复方丹参,维生素等治疗20余天出血未见吸收,视力无改善。诊断:左眼高度近视,黄斑出血,证属肝肾阴虚,治宜滋养肝肾,活血祛瘀,取穴:光明、承泣,太阳、肝俞、太溪,三阴交,至阴。每次取5穴-6穴,灸15分钟,一个疗程后后视力提高0.6,眼底出血大部分吸收,继续治疗一周, 视力恢复至0.9,黄斑水肿及出血吸收,中心凹反光未见,1月后随访视力恢复至1.0,无复发。
讨论
眼底出血属于祖国医学“视瞻昏渺”范畴,此病为多种疾病的并发症,病因复杂,病程较长,治疗方法繁多,但总的原则不外乎尽早促进出血吸收、防止机化增殖物产生,减少视功能损伤,本组病人早期均不同程度使用过止血剂及活血化瘀中药,但出血吸收不理想,经使用艾灸后出血吸收明显加快,艾条熏灸具有温通经络,开通玄府,行气活血,祛瘀散结之力,属于中医内病外治。根据证候辩证施治。除取主穴外,再辅以配穴,肝肾亏损型配肝俞,肾俞,光明,太溪等,脾虚湿泛型配以足三里,中脘,肝气郁结型配以太冲,肝俞,内关等,据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艾叶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能扩张血管,加速血细胞流速,可改善视网膜的缺氧状态,防止视网膜胶质和色素上皮等组织增生,增强新陈代谢而达到祛瘀生新之效。因本组病例较少,有待于临床近一步观察研究。
作者简介:
黄应(1961~),女,浙江省永康市人,大学本科,主治中医师。
收稿日期:1999—10—30
修回日期:2000—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