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其实早被庞涓算到了?

文/子非鱼
这个小故事来自《大秦帝国》,可能不是正史,但值得思考,
话说商鞅变法后没多久,上天垂象,西方太白之下彗星径天,按当时星象学家的说法,天下将要刀兵动荡,归于一统,
问题是战国七雄,谁会一统天下呢?异象出现在西方,那么这个一统天下的国家应该在西方,
最西方的国家就是秦国,但商鞅变法之前秦国是个弱国,商鞅变法后国力虽有所增强,却尚未显现锋芒,
再加上战国时期众国纷纷变法,但大多盛极一时,任谁也不会想到一个西方的边陲小国会从此强大起来,
尤其是,魏国的君臣们,
战国初期,魏文侯启用李悝变法,使魏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没有之一,
到魏惠王时,魏国君臣们还沉浸在“强大”的幻影里,不能自拔,
此时上天垂象,西方有个国家要一统天下,秦国是不可能的,那除了我大魏国,还能有谁呢?!
于是,魏国议事厅,在魏惠王的主持下,魏国君臣们开始商讨一统天下的大计,
太子申和公子卬认为,西秦蛮夷之地,边陲小国,不足为虑,魏国要一统天下,应该先灭韩赵,再灭燕齐,则秦楚必然闻风而降,
庞涓应该是魏国唯一一个看到秦国危险的人,之前六国谋秦就是庞涓力挺的,
这时魏惠王问庞涓的看法,庞涓给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先灭秦,否则魏国东进,要时时防着后院起火。这可能是灭秦的最后一个机会了!
中策:先灭赵,赵王新丧,主少国疑,正好趁虚而入,韩赵魏本属晋国,灭赵后容易消化。
下策:先灭楚,楚国虽大,但楚国贵族们各自为政,使楚国像个松散的联邦,灭起来很容易。这也是楚国曾被吴国灭掉的原因。但楚国地域辽阔,不好消化,所以列为下策。
魏惠王沉吟良久,问:如果先灭赵,我们会有什么风险?
庞涓答道,需要防着齐国来偷袭我们!如果齐国出兵,我们可能会两线作战,腹背受敌!
最终,魏惠王选择了中策,先灭赵,并令庞涓统兵二十万,直攻邯郸。
也许这时庞涓就已经知道伐赵的结局了吧。
为什么我说值得思考呢?
庞涓的上中下三策,其实已经说动了魏国君臣们,但出于私心,大家投票给了太子申,
我们在讨论某一解决方案时,有不同意见,就争论起来。这一争论呢,就很容易变成争胜。
因为我们要的不是最优方案,我们要的是让老板用我们的方案,所以宁愿说假话,宁愿自欺欺人,诋毁对方,美化自己,
为什么孟子说“善莫大于舍己从人”?因为自己的观点就是一个很大的私,能放弃自己的观点,采用别人的观点,就是诚意正心的难点。
可以说,魏国的朝堂之上已经到处弥漫着“自私争胜”的气息了,
庞涓已经看透了这一点,他看透了齐国会围魏救赵,也看透了魏国正在衰落下去的事实,
“吾有良计,奈何不用?惜哉!惜哉!”

End

2020/4/1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