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研工作存在的常见问题探究
学校的教研活动是每一个教师都知道的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但同时又是多数学校最疲软,最流于形式的,基本没有成效的学习活动。有的只是在固定时间大家坐到一起,要么老师各行其是,要么,说长道短,而教学研究则虚化,被扔到一边,总之,收效甚微,这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有哪些因素导致学校教研活动形同虚设呢?
其一,目前教研工作少有突破,更多的是靠学校行政命令,是学校的一项规定,有制度,有处罚,属于强制性工作,以此,除了只能从考勤角度管理外,根本不能对教研活动过程及其质量进行有效评价,而且,强制性多少从情理上拉开了老师的心理距离,产生排斥和厌恶的情绪,这样的情境下,教研活动怎么能够有质量呢?
其二,学校教研活动本身没有特色,教研活动目的不明确,教研目标和方向欠缺,仅仅把教研当成一个任务,更当成了一种形式,消极教研,人到心不到,觉得教研没有实际意义,没有多少作用,价值不大。
其三,学校教育教学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不够。许多学校没有教研传统,没有教研形成的教研文化,这是一个深层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关键点,为此,致力于教研文化建设,这是一个长效机制。
其四,学校教研工作缺乏长中短期的规划。学校少有五年甚至十年的教研发展目标,分级达到什么层次的教研需求,各个学科建设到哪个层级,达到什么境界?尤其是教研特色,结合自己学校的发展现实,学校教研的本质及其特点的问题所在,找到教研发展的方法和路径。
其五,学校教研工作缺少对教师教研内驱力的激发和培养。学校教育教学要发展,教师个人需要良好的成长与发展,就教育教学问题展开有效研究,而当下,大数据和智能机器人的时代,靠单打独斗的时代早已过去,唯有抱团发展,共同进步才是出路,才能最好的发展,将教研离不开老师,老师离不开教研深入人心,让教研成为老师发展的基石,是不可或缺的必须。
其六,学校缺乏学习力导致教研工作效果不佳。教师群体阅读习惯及其能力比较低水平,对学习的需要不够,学校发展比较落后与时代发展,给老师的影响力和紧迫感不够,教师比较安于现状,更有少数老师得过且过,少有教研的能力,或者教研热情,加上教研形式单一,教研本身价值和吸引力不够。
其七,学校教师群体缺乏科学分析和精准定位。对教师风格,特点,优劣,尤其是对教研能力和认知的培训培养。对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好步,必须有方向引领,引导教师不断的积极的主动的参与到教研中来。
其八,学校教研工作缺少与教学的直接性联系,尤其是强化教研产生的直接效益的研究,对教师教学帮助和对教师成长的助力的巨大作用研究,教研作用越显著,越能吸引老师,可以扭转老师对教研的惰性和误区。
其九,学校教研工作始终处于低水平运作。所以,要彻底改变教研现状,唯有学校必须集中力量制定教研活动流程。可以根据学科及其教学内容,课型进行流程梳理,共同研讨参与制定,形成教研共识,并在教研活动中一律按照流程进行,并不断完善和丰富,把教研工作落实落地,激发教研效益,进而形成教研特色,最后形成教研文化。
教研工作本身就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工作,更应该逐步让教研工作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因此,一所学校对教研工作的质量高低对教学工作好坏有直接关联,以此来看,学校需要高质量发展,就必然需要教研的高水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