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刘备抢占汉中,就知道东吴未能抢占淮南是多大的损失
相关推荐
-
孙权与刘备决裂,斩杀关羽,是鼠目寸光?还是深谋远虑?
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如"隆中对"对刘备集团规划的,从荆州益州两路北伐成功的案例,一次都没有.反过来顺流而下,夺取江东,后世历史成功了无数次了.哪怕在汉末三国之前,也有楚国灭越的案例 ...
-
关羽败走麦城,刘备为什么不救?
在三国故事中,对关羽大意失荆州走麦城的桥段,大家都很熟悉.很多人都为关羽而扼腕叹息,觉得他死的太可惜了,同时也有很大的疑惑.在关羽进攻襄樊(今襄阳),被东吴背后偷袭,败走麦城(宜昌市当阳市两河镇境内) ...
-
当刘备选择进攻刘璋,夺取益州,就注定了孙权破盟
赤壁之战后,刘备在得到孙权借给的南郡后,发展的最佳战略其实有两条: 1.如果先和孙权联手,趁孙权北伐淮南,刘备北伐夺取襄樊,然后北守襄樊西守三关,先恢复完整的荆州地区,然后入川帮助刘璋攻打张鲁,拿下汉 ...
-
三国最杰出的外交家
三国时期,群雄割据,要想明确下一步如何发展,那就需要出色的战略家了,这个人在曹操那是荀彧,在刘备那是诸葛亮,在孙权那就是鲁肃,字子敬. 轻财重义见英奇 鲁肃是个富二代,年少时守着祖母过日子,但他的性格 ...
-
刘备与孙权的“湘水之盟”,究竟谁的让步更大?谁放了谁一马?
刘备与孙权<湘水之盟>的达成,本质是刘备过于贪婪的战略大失误,才不得不吞咽下的苦果,承认孙权割取荆南之地. 刘备与孙权的荆州之争,必须首先明确一个前提. 如果刘备能靠自己抵抗挡住曹操大军, ...
-
孙权在三国“三大战役”的表现:虽然没有直接表现,但都获得胜利
在汉末有'三大战役'的说法,分别是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三场战役几乎贯穿了建安初年到末年,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被认为是决定三国历史走向的三场战役,所以被称呼为三国'三大战役'.在 ...
-
刘备在汉中之战取胜,是否证明刘备用兵强于曹操,如何评价两人
三国之中,刘备的军事能力往往被低估,原因就是刘备早年在北方的战争,几乎无一例外地以失败告终,比如刘备失徐州,占据徐州一州之地,居然被吕布轻易夺走,陶谦当了六年的徐州刺史,虽然屡次被曹操打得大败,但好歹 ...
-
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此时东吴有能力吞并蜀汉吗,为何不这么做
一.东吴集团的战略规划 公元200年,孙权接班,鲁肃给年轻的孙权提了一个统一天下的战略,这就是著名的榻上对战略,鲁肃建议孙权趁北方混乱,攻打黄祖.消失刘表,全据长江以南,然后再称帝建立帝业,进而统一天 ...
-
刘备进汉中,关羽北伐襄樊。关羽是在实行孔明的隆中对战略吗?
公元214年,刘备应刘璋抵御张鲁之诏留关羽孔明守荆州自带庞统,魏延,黄忠等进驻.次月刘备领本部人马,前往葭盟关,张鲁闻听派马超守住.刘备派张飞出战.215年刘备收马超,以粮草不济向刘璋借粮,刘璋不肯, ...
-
刘备夺取汉中之后,为何要让魏延来镇守,而不是二弟张飞呢
魏延这名武将在历史上可谓是颇受争议,对于魏延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是毁誉参半.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现,一个方面是诸葛亮始终怀疑魏延有"反骨",迟早有一天要谋反,甚至可以说自始至终都没有信任 ...
-
刘备自立汉中王,文臣武将都得到封赏,为何赵云只是个杂号将军?
自蜀汉建立以来,文臣武将都得到了很大的封赏.不管是诸葛亮还是其他将领,都得到了很大的名利与地位.但是唯独赵云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提升,而是被封为一个杂牌将军.虽然也是有着"五虎上将&quo ...
-
刘备取汉中
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由刘备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发起,至建安二十四年五月结束,战争持续近两年之久.此战双方精锐尽出,蜀汉方面张飞.马超.赵云.黄忠.法正.黄权等先后参战,曹魏方也是夏侯渊.曹休. ...
-
刘备的“汉中王”
公元219年,刘备经过近两年的苦战终于赢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并占有汉中.这一年的秋天,"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遂于沔阳设坛场,陈兵列众,群臣陪位,读奏讫,御王冠于先主."(<三 ...
-
刘备称汉中王之后,集团的二把手是谁?
确实,汉中之战后刘备称汉中王,二把手人选中只能从关羽.诸葛亮.法正三人中选择,其他人没有这个资格,不过这里有人要剔除掉. 首先一点的是,二把手必须是要有实权的.前期刘备身边一直带着的谋士其实是法正,而 ...
-
刘备自称汉中王,孙权受封吴王,两者封王的原因及手段有何不同?
一.刘备自称汉中王 刘备称王的时间比孙权早,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之战打败了曹操,到了秋天,刘备自称汉中王,根据蜀汉群臣的<汉中王劝进表>来看,刘备自称汉中王的原因如下: 1.曹操准备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