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中的酪膳房

奶酪是一种发酵的牛奶制品,营养价值非常丰富。每公斤奶酪制品都是由10公斤的牛奶浓缩而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脂肪、磷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是纯天然的食品。

酪膳房门
奶酪其实就是发酵的牛奶制品。在北京,奶酪逐渐变成了宫廷食品,样貌大为改变,发酵后的牛奶鲜嫩得如同豆腐一般,冰成在凉碗儿之中,在配上松仁儿、葡萄干、枸杞子几样干果,味道就别提有多么爽口了。慈禧皇太后尤爱此物,因此在自己常住的颐和园,特意修建了酪膳房,以便自己在园子时能够随时吃上可口的奶酪。这种宫廷奶酪,既非汉族传统食品,也不是满族所特有的食物,更不是从西洋传入的舶来品,而是沿袭蒙古族传统食品并加以改良的正宗中国式奶酪。

进入酪膳房
北京电视台播出的《我在颐和园等你》系列节目中,专门有一集讲述了霁清轩。其中提到,在光绪皇帝准备对霁清轩进行重建时,慈禧太后提出设立酪膳房这个建议。和慈禧皇太后专用的寿膳房不同,酪膳房是专门为她奶酪的场所。

谁发明了奶酪呢?至今也无从考证,据说这是一次将错就错的收获。蒙古族人生性豪爽,热情好客,亲朋好友经常欢聚饮酒,晚间更喜欢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有一次,人们喝酒跳舞时,有人不小心把米酒洒到了篝火旁的牛奶桶里,经过篝火一晚上的烘烤,桶中的牛奶和江米酒进行了充分的融合、发酵。第二天,篝火熄灭,天气转凉,江米酒中含有的乳酸菌使牛奶里的蛋白质凝固,等到发现的时候,牛奶已经变成果冻状了。人们本以为牛奶坏了,准备倒掉,但有人禁不住好奇,尝了一口,发现居然味道不错!众人品尝之后,都感到风味独特,很是可口。这道美食就这样被发现了,当时人们称它为“米酒奶”,就是后来的奶酪。

酪膳房内制作奶酪制品的工具
宫廷奶酪是由鲜牛奶、白糖、江米酒经烤制而成的一种乳制品,从外观上看,呈乳白色、凝乳状,观之如同嫩豆腐一般,口感要比豆腐更加细腻爽滑。宫廷制作的奶酪以能凝结在碗壁上为最好,将碗倒扣,凝乳也不脱落,正所谓“扣碗酪”。这种凝块入口即化,并有凉、甜、香、嫩四大特点。往里面加入葡萄干、核桃仁、松仁、桂花,则更美味可口。

宫廷奶酪
后来,根据制作方式的变化,还衍生出形式不同、口感各异的奶酪制品:全果酪干、奶饽饽、水乌他、奶汤圆等。古时没有冰箱,奶酪都是放在天然木桶中。到了夏天容易变质,这就出现了保质期相对较长的全果酪干、奶饽饽。全果酪干制作很简单,将铜锅烧热后,把奶酪下锅炒干,再放入葡萄干、桃仁,这样做出的全果酪干不含水分,都是优质蛋白,吃起来甘松、柔韧,也不那么容易坏掉。奶饽饽则是将米酒放入奶中,待蛋白质凝固后,拿布包起来,用大石头压住,几天后,取出。这样做出的奶饽饽水分也很少,一斤奶仅仅能压出二两奶饽饽,都是奶中的精华,吃起来还有股淡淡的酒香味。

酪膳房南房

酪膳房北房
颐和园的寿膳房里设有五局即荤食局、素食局、饽食局、点心局和饭局。五局分工明确,而且专业性很强。五局中点心局设有一处专门制作奶制品的地方,称奶饽饽局,也就是制作甜品奶酪的地方。慈禧皇太后在此基础上又单设了一处酪膳房,可见她对“宫廷奶酪”的喜爱程度有多么的高。

南北酪膳房均为硬山顶建筑
硬山顶,即硬山式屋顶,是汉族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房屋的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出屋面。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墙称风火山墙,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灾发生时,火势顺房蔓延。硬山顶建筑等级最低。根据清朝规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顶或硬山顶。
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在颐和园吃到此物!!!!

听说转发文章
会带来好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