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母亲后,我终于懂了
正文共:3653字 14图
预计阅读时间: 10分钟
文/图:恬妈
明天就是母亲节了,今天很想聊一聊“母亲”。

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母亲,母亲的修养决定了孩子的教养,也决定了这个家庭是否和顺。所以,聊到母亲,我要先从我的母亲说起。
我的母亲是一名人民教师,可能因为她是英语教师的缘故,所以对学生,对我都特别严格。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我五岁左右,母亲带的高三班毕业了,作为班主任的母亲参加了她们的毕业典礼。其中一个小姐姐蹲下来,扶着我的肩膀,对我说:我们只需要严格三年,你还这么小,严格的日子还长着呢,你可怎么熬啊。当时我并不能理解小姐姐这番话的深刻含义,单纯的觉得小姐姐说话好奇怪。
后来,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总会被母亲要求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小时候我很不理解,后来随着年龄增长,升级当妈,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

小时候,我很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决定是否跟长辈打招呼,可以无所顾忌的跟长辈插话接舌,可以没大没小的跟长辈开玩笑,也可以一边吃饭一边玩讲话。而我则被母亲要求:见到长辈要有礼貌,不允许旁听长辈的谈话,随意插话接舌想都别想,更不允许在长辈面前没大没小,吃饭时也只能埋头苦吃等等。
可我并不知道,那些我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在成人眼里,其实并不太讨人喜欢。打招呼也好,跟长辈聊天也罢,都应该遵守最起码的礼仪规范,而不是没有界限,没有分寸。我的母亲虽然没有直白的告诉我:尊重长辈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但一直用她的规则约束我,教育我。

在这样教育环境下长大的我,上了大学后,我才发现自己界限感过于清晰,只要事不关己,我就完全没兴趣关注,更不会参与讨论。所以我很难融入同寝室的八卦聊天里。
其实当时的我,是有点落寞的。虽然我性格开朗外向,可却无法随心所欲的跟同学天南海北的侃大山,很多时候,我都选择静静的旁听。不是我不想参与,而是真的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进入职场后,我努力改变自己,试着去参与一些同事之间的聚会和饭局,找一些话题突破自己的尬聊指数,在我的多番尝试下,终于略有改变,至少我可以跟同事聊一些工作以外的家常话。
如果说清晰的界限感偶尔会让自己觉得有些拧巴,但从小耳濡目染的这些礼仪,却让我在职场获益良多。几任领导都非常信任我,因为我尊重公司各个层级的领导,能跟各部门处好关系,也不给我的领导找麻烦(最怕自夸,就简单写几句吧)。如今,虽然我离开职场6年多了,但跟几个领导都有联系,偶尔领导还会给我的文章打赏,令我受宠若惊。

也正因此,我突然懂了母亲小时候对我的礼仪约束到底有什么意义?我想,母亲应该是希望我懂礼仪,懂得尊重他人,在人际交往中克己慎独,谨言慎行。
所以我当了母亲后,我也将母亲教我的这些礼仪规则传承给了我的孩子。当然,我可能不会像我的母亲那么严格,毕竟每个孩子的接受方式是不一样的,因娃制宜很有必要。

只要是孩子,就会有犯错的时候,区别或许就在于犯错的地点不同。我小时候虽然在别人眼里是个乖孩子,但其实错误也没少犯。有时候我会因为没洗干净袜子被母亲要求重洗;有时候因为在亲戚家吃饭不小心打碎饭碗被母亲要求立即道歉;有时候因为画画课不认真听讲,回家被母亲批评等。

但不管我犯了什么错误,母亲都会坚持一个原则:给我足够的尊重,不会在家以外的地方批评我。换句话说,母亲一直秉持关起门来教育孩子。
我做了错事,母亲从不当众斥责,通常回家后,关了房门(约等于现在的小黑屋),先责备,然后再视具体情况处罚。不过经历的次数多了,通常我犯了错误,母亲一个眼神暗示,我就能明白回家后母亲处罚的尺度了。
记得我还在上幼儿园时,有一次我偷偷拿了自己储蓄罐里的钱,在幼儿园门口买了两块香蕉软糖,然后请我堂哥和堂弟吃(因为我父母都上班,放学后我先去堂哥家)。我自己因为不喜欢吃糖,什么都没买。这件事被母亲知道后,非常生气,伯母看我母亲脸色不对,忙宽慰我母亲“5毛钱的糖,不至于跟孩子生气”。母亲没过多解释,拉着我就往家走。

本来我还沉浸在请客买糖的喜悦中,看到母亲脸色大变,立马意识到我可能做错了。回家后,母亲告诉我:我在意的不是5毛钱,而是你未经我们父母同意,就私自动用你的零花钱,这个行为是不对的。小时候养成偷偷摸摸乱花钱的习惯,长大了没钱怎么办?偷别人的去吗?
我非常不理解,问母亲:我花我自己的钱都不行吗?母亲说:你可以花自己的钱,但你还是个幼儿园的孩子,所以花之前是要跟父母商量,让父母来帮你参考,看看你想买的东西是不是必要的。你现在还小,不能确定哪些是必须要买的,哪些不是,所以需要父母给你一个合理的建议。就像你今天想请客,如果提前告诉父母,我们不会不同意的。
第二天,母亲让我又拿了5毛钱,买了两块糖分给堂哥和堂弟。这一次,因为经过了父母的同意,我花的心安理得。
有时候我也会犯一些令母亲怒其不争,愤怒又悲伤的错误。每每遇到这种场景,我特别难过,哭得很大声。母亲告诉我:不要大声哭,她批评我不是让我哭给别人看的,是希望我真的能改正错误,等我长大了就能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

其实小时候我并不懂母亲为什么只在家批评我,直到我做了母亲,有了孩子,也会因为孩子犯错而批评她。我才发现关起门来教育孩子,孩子更容易接受,也能心平气和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更能发自内心的去改正错误。
我也看到了很多家长经常当众人面斥责孩子,半点也不给孩子留面子,甚至会当着同学的面斥责孩子,让孩子在同学朋友面前丢了面子,严重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如果一个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轻则变得唯唯诺诺,重则造成心理阴影,可能就破罐子破摔了。具体会严重到什么程度呢?会完全无所谓自己的面子,更不在意自己的名声,什么出格的事都能干得出来。这也是我看了很多“问题少年”的亲身经历后得出的结论。
所以,我很感谢我的母亲,在我幼年时给我足够的面子,让我保留一份自尊,让我懂得恪守自律,从不做出格的事。

说到读书,我觉得我喜欢买书,读书,都离不开父母对我的影响。我父亲特别喜欢读书,虽然是个理科生,但文史知识储备量惊人,随便说一个典故、名人,父亲都能说个一二三,简直是我的百度。而母亲因为工作的关系,是学校图书馆的常客。伴着书香长大的我,自然而然也喜欢看书。不过,我对书的热爱,更多来自母亲的悉心培养。

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每天晚饭后要备课,我还很小,也就幼儿园阶段。家里没有老人带我,父亲经常加班,所以母亲备课时,我都会在旁一边听一边玩。母亲有时候需要把整篇课文全部背诵下来,而我跟着听,居然也会背了。盲人摸象,曹冲称象之类的英文课文,我都能背下来。母亲一边夸我背的好,一边让我翻书看,虽然看不懂英文,但还是被里面的黑白图片所吸引。我央求母亲给我一本书,我也想看。
于是,母亲就给我订了《儿童画报》杂志,一定就是6年,至今母亲都记得这个杂志的刊号,实在是太熟悉了。每月一期的《儿童画报》,是我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至于当时的我认得多少字,能看懂多少,我都没印象了,只记得每个月都特别期待新杂志的到来,然后会反复把每一页看好几遍。
随着识字量的提示,年龄的增长,后来母亲还给我订阅了《语文报》,《课堂内外》,《英语学习周报》等报刊杂志,当然也有从图书馆借回来的文学著作。

每个寒暑假,我都会看一些名著或者名人传记,国内国外的都有。通常母亲提前帮我选好书,然后根据假期长短,让我看合适的书籍,像极了现在认真给孩子选书的我们。
我很庆幸,在物质匮乏的八十年代,母亲用书籍填补了我精神世界的空白,让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让我对事物有了崭新的认识,也让我学会了如何思考。

如今,我也像我的母亲一样,让孩子爱上书籍这个朋友,我也会认真给孩子挑书,挑适合她的书,挑好的书,用书籍滋润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精神世界更加富足。
母亲,是孩子的朋友、老师、也是孩子的领路人。母亲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
小时候我们不懂母亲的严格,是因为我们看不到严格能带给我们什么,长大后读懂了母亲的狠心,我们反而会感谢年幼时母亲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小时候我们不懂母亲的严厉,是因为我们的世界只有目光所及之处,长大后读懂了母亲的用心,我们反而会庆幸自己拥有一个心开目明的母亲。

母亲带给孩子的不仅是成长,更多的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没有天生完美的母亲,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摸索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如何成为更好的家长。即便有时候我们会吐槽母亲,但我们必须承认,母亲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母亲的品行也会无形中影响着我们。
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母亲的言行思想早已渗透到我们的骨髓,而在此之前,我们却浑然不知。
母亲对子女的爱,只有你自己当了母亲后,方能读懂。
最后,祝所有的母亲,节日快乐,阖家幸福,健康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