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峧——最后的农耕文明,马车牲口羊群随处可见,如今是影视基地

后峧村又称后狄峪,古称狄子峪,狄为族名,狄族是春秋时期居住于上党地区一个族群,有赤狄白狄之分,子是爵位,不知何代狄子曾在此居住故称狄子峪。由于地形使焉,分为前后狄,从地名沿革考究这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应该是古黎国的一个分支,两汉以后居住黎城之狄族被汉族同化,由于太过遥远又无文字可考已被历史烟尘所没,1953年改后狄峪为后峧村。
(0)

相关推荐

  • 华夏文明史超过9000年,为何青铜文化时间落后当时世界?

    对于中国历史,我们喜欢用上下五千年概括其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当然值得骄傲,世界史上唯一没有断流过的文明化石.除内蒙乃仁陶勒盖八千年前人类生活遗址外,良褚文化.红山文化.仰韶文化等都超过5000年.长江流 ...

  • 古巫傩面具技艺传承

    棕编面具 杨汉明 棕编面具是古巫傩文化的一种人文文化工具,她演绎了人类的精神文明与农耕文明,是一本很神秘的科教学术书.本人曾经拥有<巫傩祭本>和<傩戏搭桥戏本>一书,是从祖辈传 ...

  • 五谷争霸:华夏农耕文明四千年的主食争夺战,谁是最后的赢家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宋孝宗淳熙八年,正值水稻扬花之际,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从此在上饶隐居近十五年,度过了难得的闲散时光.这首<夜行黄沙道中>的词,就是夜宿黄沙岭所做. ...

  • 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孰强孰弱?好比两个车轮,推动着中国历史前进

    作者|吹雪 字数:2917字,阅读时间:约7分钟 如果有人要问,在中国历史上,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战斗力到底孰强孰弱?这个问题还真的不好回答,因为在不同的历史年代,这个问题的答案都不尽相同,有时两者还 ...

  • 【郁氏文化】五六十年代农耕文明掠影(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 五六十年代农耕文明掠影 文/范俊来 这几幅图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坝上春播的画面,春播使用的农具有:犁.耙.耱.耧及其砘子.其中犁的作用是把板结的土地翻松,翻土的过程叫耕(jing)地.当然,耕 ...

  • 中华农耕文明存在产生奴隶制的基础吗?朝代更迭与气候变迁又有何关联?

    中华农耕文明存在产生奴隶制的基础吗?朝代更迭与气候变迁又有何关联?

  • 47. 来自农耕文明最后的抒情

    导语 这一讲,有关世俗的诗意.诗人是否应当清心寡欲,人间烟火与诗意又是否对立?围绕着这些问题,这集节目将以海子的<日光>为例,为你介绍一种来自凡尘的质朴诗意. 文稿 你好,我是廖伟棠.经过 ...

  • 4.4亿修建的湖北炎帝故里 华人祭祖圣地 华夏农耕文明从这里开始

    位于湖北省北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交汇地带的随州市,古称"汉东之国",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和著名的编钟古乐之乡,因其位居"荆豫要冲",自古为"鄂 ...

  • 大美“后峧”古村印象

    大美"后峧"古村印象 城市的进程,带来了很多,同时也带去了很多,我们喜爱的那些原汁原昧的古村落越来越少,也因为这样所以更加弥足珍责. 近年来踏足过不少古村落,唯独山西黎城县这个后峧 ...

  • 再访千年古村落黎城后峧村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历史的沧桑被建筑默默地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通过历史建筑让人更确切地认知历史遗产内涵的重要,它是独特民族历史文化的风情再现和传统的文化痕迹,富有创造性的个性特征.这些屹立在太行 ...

  • 山西黎城县后峧古村印象

       日前,我们几名摄友一行驱车百余公里,前往山西省黎城县的后峧古村进行摄影采风活动.在芦福的大哥带领下,我们从河北省涉县向西方向沿着蜿蜒的羊肠小路,穿过无数村庄,翻山越岭直奔后峧古村.车在村口山顶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