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自然笔记》-129
汾河生态之观察
苇鹀
河流是所有生命的依赖,鸟儿无论迁徙还是觅食、活动都喜欢在这里舞动。
流淌在心中的不止有孤独与渴望,更有希望与梦想。

汾水潺潺,滋润着万物生长。芦苇是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是湿地环境中生长的主要植物之一。根状茎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较长时间埋在地下,1米甚至1米以上的根状茎,一旦条件适宜,仍可发育成新枝。也能以种子繁殖,种子可随风传播。

在汾河的整段河谷内都可以见到这种顽强的生命,他们一年四季迎风飘扬,尤其是在冬日的河谷,其他植物无处让鸟儿安身的时候,他们为所有的鸟类提供着冬夜里的庇护,提供着喜欢以草籽为食物的鸟儿的食粮。
黎明的风吹向静静的河谷,它呼啸着穿过整片的芦苇,那芦苇便开始有了波浪一般的起伏。婉如海的潮汐,高低错落,后浪前浪很是壮观。苇杆起伏之间很少有折断,总是劲风过后便直立而起。整片芦苇荡波澜起伏,却是少有太大的声音。除了风的呼啸便是其中夹杂的鸟鸣。

待风和日丽,我总是选择站在芦苇边观鸟。其中,最为常见的便是棕头鸦雀和苇鹀。他们都是以大群体出现,但行为有着很大的差异,首先是棕头鸦雀的动静很大,每每来过总是伴随着喧闹的叽叽声,高调张扬,且不会在一处停留过久,几乎会是一种扫荡式的行进。而苇鹀就低调了很多,他们虽然集群也不小,但却不喜张扬,很少鸣叫,多在一处芦苇从地面到芦苇顶部逐一寻觅。这样的群居活动一直保持到冬春,尤以严冬、早春的数量最多。

苇鹀为雀科鹀属的小型鹀鸟。在汾河流域常见于冬季与早春。他们的主要食物主要是芦苇种子,杂草种子,也有越冬昆虫、虫卵及少量谷物。他们在草丛或灌丛中反复起落飞翔,不畏人,除非我离的很近时才飞离。活动时伴随着叫声,在起飞时发出似“jie”的单音节叫声,栖息时,常发出两个音节的“jie,jie”声,似麻雀的叫声而较娇细。

观看苇鹀需要耐心的辨识,因为他们是会随着季节不同而换装的小鸟,简单可以分为春羽秋羽,春羽也可以称之为繁殖羽。我在这个季节拍摄到的都是较为朴素的秋羽,雄鸟没有了鲜亮的黑色,几乎和雌鸟一样素色为衣。

有关鸟儿随着季节不同的换装,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为了择偶而进化出的一种本领,每当春节来临,大都数的鸟儿尤其是雄鸟都会让自己改头换面,盛装出席春季的择偶大赛。其实,这一行为不难理解,我们人类在相亲时或见异性之时也会尽可能将自己装扮的精致几分。其实,这是一种动物在求偶时的共性表现,期望好的外表形象传达给异性一种美丽的信号而已。

风很静,但一些芦苇还会不断的低下,我知道那是苇鹀攀援到了顶部的缘故,他们就那样在芦苇的摇荡中嬉闹与觅食,这样的环境真的是要感激芦苇的生命力之顽强,其实,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大自然营造的生物链,奇妙的植物和动物相互依赖,为我们提供着丰富多样的世界。
感谢您抽出


·


来阅读此文
大山也期待您的关注
这将是我坚持行文最大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