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线制道岔表示电路详解
首先,我们要对五线制道岔表示电路进行详细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点,有的放矢进行可靠性提高的探讨。表示电路简化图如下图1

图1 五线制道岔表示电路原理图
原理图分析说明:电机阻抗较低,对表示电路的作用较小,为方便分析,暂时忽略不计,则电机回路变为一个节点。正半周(本篇定义为BD1-7的4为正3为负)二极管堵截表示回路简化为下图2a,负半周二极管导通,表示回路如下图2b

直流平均值分析,直流状态下电感忽略不计,则
U正=110×0.45×1000/2000= 110×0.45×0.5
U正=24.75 V
负半周交流电产生的直流电压值
R300并联继电器阻抗230Ω
U负=110×0.45×230/1230=9.25V
继电器是电感,电感在正向充磁后会有一个放电过程,如下图2c,这个放电过程持续在正向峰值过后至一个周期结束,它与负半周的电流有抵消作用,电感储能所产生的电流与交流电负半周形成的电流相抵,最终形成我们平常所测试出的道岔直流表示电压。

我们通过在平时的演练过程中发现,二极管回路开路时继电器两端的电压达到交流100V,依据电工原理对二极管开路时的电路参数可以推算出JPXC-1000的感抗约为10H(笔者计算多次数据有所差异,但此处读者掌握原理即可,也希望有读者提供一个权威的值)。
计算方法:继电器与R1在110V电源上分压的模值为100V
|110×(1000+jXL)÷(1000+1000+ jXL)|=100
XL=3300K 2πfL=3300 L=10H
电感储能E=½L IL 2,IL为继电器当中的电流值,对300Ω及继电器电阻1000Ω进行放电,即:正半周储能-负半周能量=R总消耗电能
½L IL正 2-½L IL负 2=I2R总T
IL正:正半周时继电器中的电流
IL负:正半周时继电器中的电流
I:电感放电时的回路电流
R总:继电器电阻与室外电阻(含电缆)之和
T:交流电周期,20mS
½×10×(24.75/1000)2-½×10×(9.25/1000)2=I2(1000+300)20×10-3
I=10mA
全周期继电器端压为:24.75V-9.25V+(10mA×1000Ω)=25.5V
道岔表示电阻现在使用的是50W600Ω并联,故障一个,R就变成了600Ω
当电阻R300变为600Ω时,正半周不变,负半周电阻按600Ω算。
负半周交流电产生的直流电压值
R600并联继电器阻抗Rj//R=375Ω (Rj为继电器直流电阻)
U负=110×0.45×375/(1000+375)=13.5V
½L IL正 2-½L IL负 2=I2R总T
½×10×(24.75/1000)2-½×10×(13.5/1000)2=I2(1000+600)20×10-3
I=8.2mA
全周期继电器端压为:24.75V-13.5V+(8.2mA×1000Ω)=19.45V
室外电阻的功率分析
室外电阻作用是:在道岔操纵到位1DQJF未落下前,保护二极管,防止短路,副作用是降低了道岔表示电路的直流电压。
室外电阻在此瞬间的电流:380×0.45÷300=0.57A
这个电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道岔操纵曲线当中的小尾巴线。
室外电阻在此瞬间的功率:(380×0.45)2÷300=97.47W,实际使用当中很容易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