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连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78)
原著连载(78)
第七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体现在人生价值观上,主要是围绕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生意义展开的。

[与人为善] 中华民族关于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原意是指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后人在使用时多指以善意的态度对待他人,为他人着想,乐于助人。二十字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中的 “友善”,就是与人为善。
在今天,提倡与人为善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具有重要意义。和谐社会建设,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基础,只有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认同与接纳,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观念深刻变化的转型时期,人际关系中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凸现。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们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加大。这一方面有利于激发人们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容易使人产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如果对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因素缺乏正确的引导,就有可能在某种条件下演变为危害社会的极端行为。新闻媒体中不时报导出个别人因为一些琐事而拳脚相加,甚至酿成流血惨案的事例,警示我们必须注重弘扬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自觉奉行团结友善的公民道德,形成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为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乃至人与自然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与人为善,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孔子认为,“善”是一种崇高的品德。《大学》记述孔子的话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说,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发扬人所具有的光明德性,在于革新民心,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品行。“善”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善心”,就是善良之心、仁爱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二是“善行”,对于为政者来说,就是要行“仁政”,要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就是要“泛爱众”(《论语·学而》),尊老爱幼,关心他人,体恤弱者,互助互惠,多做好人好事。善心是一个人自身修养的结晶,是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是善行的内在动力。只有心灵美,行为才会美。而善行则是善心的外在表现,是把善心落到实处的具体行动。
弘扬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也包括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层面是全社会。党和政府的正确引导至关重要。总结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人民内部的不同意见,必须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采取和风细雨的态度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对于学术上的是非,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形成充分说理、民主讨论的浓厚氛围;对于民族关系,必须坚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和“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方针,实现56个民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富裕;对于政党关系,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在处理国际关系上,我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的精神,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协和万邦,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第二个层面是公民个人。与人为善是君子之道、君子之行,是蕴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人格力量,也是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优良品格。坚持与人为善,我们的人生才会变得更加美好和绚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与人为善也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前提条件。人,总是生活在群体中,怎样处理人际关系,是一门大学问。古圣先贤传给我们的与人为善之道,就是教导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人生智慧。与人为善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才能在社会上建立起友谊,从而为自己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俗话说:“好人常在”,“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就是这个道理。相反,一个人如果内心阴暗,总想算计别人,总想占人便宜,或者总想以“伪善”迷惑人,那么,他即使得逞于一时,必不可能行之久远。
我们每个人怎样才能做到与人为善呢?

一要心胸开阔,见贤思齐。与人为善的本意,是与别人一道行善。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又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只有襟怀坦荡、豁达大度的人,心中才能装得下他人;只有把真善美的高尚情操当做人生追求的人,才能看到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从心底生发出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强烈愿望。人人都自觉地这样去做,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地扬善弃恶,走向光明。小肚鸡肠、总是忌妒他人的人,是不可能做到与人为善的。

二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孔子提出的“为仁之方”是忠恕之道。忠道,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这是一个高标准,强调要真诚待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在今天竞争的社会,即使做不到这一点,也不能给竞争对手“下拌子”、设置障碍,更不能诋毁人家,可以凭自己的真本事和他进行平等竞争。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强调要尊重他人,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修己严,待人宽,是忠恕之道的要义。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论语·卫灵公》)这里的“厚”与“薄”,指的是严与宽。孔子认为,反躬自问,对自己要严格要求,而对于他人,则要有宽容之心。所谓“宽则得众”(《论语·阳货》),就是说只有待人宽厚,才会得到众人的爱戴和拥护。

三要谦虚谨慎,礼让为先。“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毛泽东的名言。实际生活告诉我们,谦虚之所以能使自己进步,是因为虚怀若谷的人,才能看到他人的长处,吸取他人的优点,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一个狂妄傲慢、目中无人的人,是决然得不到别人发自内心的尊敬的。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懂得“礼让”,是一个人文明素质的体现。我们上小学时就学过“两只羊过桥”的故事,小白羊和小黑羊同时走到独木桥上,互不相让,吵得不亦乐乎,后来干脆用角顶撞起来,结果同时掉到了很深的河里。这个故事蕴含的道理,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会“礼让”。其实,“礼让”是相互的。常言说得好:“你让他一寸,他敬你一尺。”天下事纷繁复杂,人生之路并不总是平而又平、直而又直。无论国事、家事还是个人的事,有时候往往会“退一步天宽地阔”,我们不仅要学会奋斗、竞争、冲锋,也要学会沟通、协调、退让。人与人之间能够互谅互让,才会形成团结和睦、融洽相处的氛围。

四要扶危济困,助人为乐。孔子学说重视人,但这个“人”不只是个人,更为重要的是“人伦”。儒家总是把人作为一定的伦理关系中的人,在一定的伦理关系中负有伦理责任的人。从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到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孔子强调的是,君子的德性和价值总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在为他人献爱心做好事的过程中实现的。由此形成了儒家重视群己关系,强调把个人对他人、对群体的责任意识置于首位,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这种传统美德已经升华成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互爱互助、乐善好施的新风尚,催生出了方兴未艾的慈善事业大发展和如火如荼的志愿者行动。所有这些,都深深地影响和改变着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影响和改变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五要见义勇为,匡扶正义。与人为善是有原则的。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义”即是“宜”,指应该做的,合乎正义、道义的事情。孔子把“义”作为君子的行为尺度和价值标准,强调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凡合乎道义的,就要努力去做;凡违背道义的,就坚决不做。今天,我们对待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尤其是对待困难群体,一定要坚持与人为善的态度,尽心竭力地去做,而且一定要做好。对于坑害群众,违背民族大义,有损国格人格的行为,则要鼓励人们愤起而与之进行坚决的斗争。对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来说,扫除一切丑恶现象也是善行义举。面对民族危难,面对国家和群众利益受到严重威胁,更应发扬见义勇为的精神。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主张“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孔孟提倡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去为正义而战斗,也形成了今天我们这个社会中反腐倡廉、除暴安良、扶正祛邪、维护公平正义的力量。这力量的凝聚和壮大,就是社会的光明所向,就是人民的希望所在。

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是社会的先进分子,在遵守20字公民道德、弘扬与人为善传统美德方面,更应走在前面,作出表率,对祖国、对人民心存大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胡锦涛同志“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最博大的爱就是爱人民,最深切的爱也是爱人民,最真挚的爱还是爱人民。”这种爱,承载着深厚的民族精神,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是共产党人优良品质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