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指南医案》胁痛

(六五) 胁胀夜甚。响动则降。七情致伤之病。(肝郁)

橘叶 香附子 川楝子 半夏 茯苓 姜渣

气热攻冲。扰脘入胁。

川连 牡蛎 夏枯草 炒半夏 香附 炒白芥子

(四九) 劳怒阳动。左胁闪闪。腹中微满。诊脉弦搏。左甚。当先用苦辛。

郁金 山栀 半夏曲 降香末 橘红 金石斛

(十八) 气逆。咳血后。胁疼。(金不制木)

降香汁(八分冲) 川贝(一钱半) 鲜枇杷叶(三钱) 白蔻仁(五分) 杏仁(二钱) 橘红(一钱)

由虚里痛起。左胁下坚满。胀及脐右。大便涩滞不爽。用缓攻方法。(湿热壅滞)小温中丸。

痰饮搏击。胁痛。(痛兼痰饮)

半夏 茯苓 广皮 甘草 白芥子 刺蒺藜 钩藤

(三十) 左胁下痛。食入则安。(营络虚寒) 当归桂枝汤加肉桂。

(五二) 左乳傍痛绕腰腹。重按得热少缓。此属阴络虚痛。十一年不愈。亦痼疾矣。

当归(三钱) 肉桂(一钱) 小茴(七分) 丁香皮(五分) 茯苓(二钱) 淡干姜(一钱)

(四五) 痛从中起。绕及右胁。胃之络脉受伤。故得食自缓。但每痛发。必由下午黄昏。当阳气渐衰而来。是有取乎辛温通络矣。

当归 茯苓 炮姜 肉桂 炙草 大枣

(三五) 痛必右胁中有形攻心。呕吐清涎。周身寒凛。痛止寂然无踪。此乃寒入络脉。气乘填塞阻逆。以辛香温通法。(寒入络脉气滞)

荜茇 半夏 川楝子 延胡 吴萸 良姜 蒲黄 茯苓

(六八) 嗔怒动肝。寒热旬日。左季胁痛。难外舒转。此络脉瘀痹。防有见红之事。静调勿劳可愈。(血络瘀痹)

桃仁 归须 五加皮 泽兰 丹皮 郁金

桃仁 归须 丹皮 桑叶 川楝子皮 黑山栀皮

络虚则热。液亏则风动。痛减半。有动跃之状。当甘缓理虚。炙甘草汤去姜桂。

痛止。便难。液耗风动为秘。议用东垣通幽法。

当归 桃仁 柏子霜 火麻仁 郁李仁 松子肉 红花

肝着。胁中痛。劳怒致伤气血。

川楝子皮 炒延胡 归须 桃仁 生牡蛎 桂枝木

(二一) 初起形寒寒热。渐及胁肋脘痛。进食痛加。大便燥结。久病已入血络。兼之神怯瘦损。辛香刚燥。决不可用。

白旋复花 新绛 青葱管 桃仁 归须 柏子仁

(二四) 左前后胁板着。食后痛胀。今三年矣。久病在络。气血皆窒。当辛香缓通。

桃仁 归须 小茴 川楝子 半夏 生牡蛎 橘红 紫降香 白芥子 水泛丸。

痛在胁肋。游走不一。渐至痰多。手足少力。初病两年。寝食如常。今年入夏病甚。此非脏腑之病。乃由经脉。继及络脉。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瘀从便下。诸家不分经络。但忽寒忽热。宜乎无效。试服新绛一方小效。乃络方耳。议通少阳阳明之络。通则不痛矣。

归须 炒桃仁 泽兰叶 柏子仁 香附汁 丹皮 穿山甲 乳香 没药 水泛丸。

(四八) 诊脉动而虚。左部小弱。左胁疼痛。痛势上引。得食稍安。此皆操持太甚。损及营络。五志之阳。动扰不息。嗌干舌燥心悸。久痛津液致伤也。症固属虚。但参术归 补方。未能治及络病。

内经肝病。不越三法。辛散以理肝。酸泄以体肝。甘缓以益。肝宣辛甘润温之补。盖肝为刚脏必柔以济之。自臻效验耳。

炒桃仁 柏子仁 新绛 归尾 橘红 琥珀痛缓时用丸方。

真阿胶 小生地 枸杞子 柏子仁 天冬 刺蒺藜 茯神 黄菊花四两丸。

肝络凝瘀。胁痛。须防动怒失血。旋复花汤加归须桃仁柏仁。

(十九) 左胁痞积攻疼。

生牡蛎 南山楂 炒延胡 川楝子 炒桃仁 归须 丹皮 桂枝木

(三六) 宿伤。左胁腹背痛。

炒桃仁 归须 炒延胡 片姜黄 五加皮 桂枝木 橘红 炒小茴

暮夜五心热。嗌干。左胁痛。肝肾阴亏。(肝肾阴虚)

人参 生地 天冬 麦冬 柏子霜 生白芍

左胁骨痛。易饥呕涎。肝风内震入络。(肝风入络)

生地 阿胶 生白芍 柏子仁 丹皮 泽兰

照前方去白芍泽兰加桃仁桑枝

肝胃络虚。心嘈如饥。左胁痛便燥少血。

生地 天冬 枸杞 桂圆 桃仁 柏仁熬膏。加阿胶收。

胁下痛犯中焦。初起上吐下泻。春深寒热不止。病在少阳之络。(胆络血滞)

青蒿根 归须 泽兰 丹皮 红花 郁金

(三四) 诊脉右弦。左小弱涩。病起积劳伤阳。操持索思。五志皆逆。而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故先胁痛。晡暮阳不用事。其病渐剧。是内伤症。乃本气不足。日饵辛燥。气泄血耗。六味滋柔腻药。原非止痛之方。不过矫前药之谬而已。内经肝病三法。治虚亦主甘缓。盖病既久。必及阳明胃络。渐归及右。肝胃同病。人卧魂藏于肝。梦寐纷纭。伤及无形矣。议用甘药。少佐摄镇。(肝肾皆虚)

人参 枣仁 茯神 炙草 柏子仁 当归 龙骨 金箔桂圆肉煮浓汁。捣丸。

胁痛一症。多属少阳厥阴。伤寒胁痛。皆在少阳胆经。以胁居少阳之部。杂症胁痛。皆属厥阴肝经。以肝脉布于胁肋。故仲景旋复花汤。河间金铃子散。及先生辛温通络。甘缓理虚。

温柔通补。辛泄宣瘀等法。皆治肝着胁痛之剂。可谓曲尽病情。诸法毕备矣。然其症有虚有实。有寒有热。不可概论。苟能因此扩充。再加详审。则临症自有据矣。(邹时乘)

徐评 案中用药。颇能变通。心思有不可及处。惟用补之处。未免太重耳。

(0)

相关推荐

  • 叶天士-郁膈胀

    ​郁 因悒郁动肝致病.久则延及脾胃中伤.不纳不知味.火风变动.气横为痛为胀.疏泄失职.便秘忽泻.情志之郁.药虽霍然.数年久病.而兼形瘦液枯.若再香燥劫夺.必致格拒中满.与辛润少佐和阳. 柏子仁 归须 ...

  • 周末分享:前贤医案赏析之胁痛、黄疸

    前贤医案赏析之胁痛.黄疸 王东海 <程杏轩医案> 叶蔚如兄胁痛便闭一剂而效.蔚兄来诊云∶病初右胁刺痛(按:有瘀),皮肤如烙,渐致大便闭结(按:热燥),坐卧不安,每便努挣,痛剧难耐,理气清火 ...

  • 《证治准绳·杂病》胁痛

    或问胁痛从肝治,复有可言者乎?曰肝病内舍 胁而胁痛也,则何异于心肺内舍膺胁而痛者哉. 若谓肝实病而 胁痛也,则何异于肝木不及.阳明所胜之 胁痛者哉.若谓由是厥阴肝经所过而痛也,则何异于足少阳.手心主所 ...

  • 《证治准绳·杂病》

    目翳 在睛外遮暗.<内经>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按此论表里之翳明矣.用以治病,如鼓应桴也.凡赤脉翳初从上而下者,属太阳.以太阳主表,其病必连眉 ...

  • 《证治准绳·杂病》自叙

    余发始燥,则闻长老道说范文正公未逢时,祷于神以不得为良相,愿为良医.因叹古君子之存心济物,如此其切也.当是时,颛蒙无所知顾,读岐黄家言,辄心开意解,若有夙契者.嘉靖丙寅母病阽危,常润名医,延致殆遍,言 ...

  • 《证治准绳·杂病》卒中暴厥

    经云∶暴病卒死,皆属于火.注云∶火性速疾故也.然初治之药,不寒而温,不降而升,甚者从治也.俗有中风.中气.中食.中寒.中暑.中湿.中恶之别.但见卒然仆倒,昏不知人,或痰涎壅塞.咽喉作声,或口眼 斜,手 ...

  • 《证治准绳·杂病》中风

    中后当如东垣法,分中血脉.中腑.中脏施治. <灵枢经>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故其邪气浅者,脉偏痛.又云∶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 ...

  • 《证治准绳·杂病》中寒

    中寒之症,身体强直,口噤不语,或四肢战掉,或洒洒恶寒,或翕翕发热,或卒然眩晕,身无汗者,此寒毒所中也.其异于伤寒何也?曰∶伤寒发热,而中寒不发热也.仲景于伤寒详之,而中寒不成热者,未之及何也?曰∶阳动 ...

  • 《证治准绳·杂病》中暑

    中暑之症,面垢闷倒,昏不知人,冷汗自出,手足微冷,或吐或泻,或喘或满,以来复丹末,同苏合香丸,用汤调灌.或以来复丹研末,汤调灌之.却暑散水调灌下亦得.候其人稍苏,则用香薷饮.香薷汤煎熟去渣,入麝香少许 ...

  • 《证治准绳·杂病》中湿

    风寒暑湿,皆能中人.惟湿气积久,留滞关节,故能中非如风寒暑之有暴中也. 中湿之证,关节重痛,浮肿喘满,腹胀烦闷,昏不知人,其脉必沉而缓,或沉而微细,宜除湿汤.白术酒.有破伤处因澡浴湿气从疮口中入,其人 ...

  • 《证治准绳·杂病》中气

    中气,因七情内伤,气逆为病,痰潮昏塞,牙关紧急.七情皆能为中,因怒而中者尤多.大略与中风相似,风与气亦自难辨.风中身温,气中身冷.风中多痰涎,气中无痰涎.风中脉浮应人迎,气中脉沉应气口.以气药治风则可 ...

  • 《证治准绳·杂病》中食

    中食之证,忽然厥逆昏迷,口不能言,肢不能举,状似中风.皆因饮食过伤醉饱之后,或感风寒,或着气恼,以致填塞胸中,胃气有所不行,阴阳痞隔,升降不通,此内伤之至重者.人多不识,若误作中风.中气,而以祛风行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