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离开文化的文化人——读《丧家狗》

读《丧家狗》感觉李零先生在认识上存在一些问题,他在书中多次解释用这个名称并不包含对孔子的丑化,而是孔子自己承认过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要看看该典故的出处了。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这段史记中的叙述,是这个典故的来源。姑且不论这个情节的真实性,不过有了这个情景我们就可以解释“丧家之狗”所指的是什么了。首先,我们要注意的是“累累若丧家之狗”“累累”是形容神态的词语,也就是说这时所指的孔子的神态如丧家之狗的样子。其次,孔子的话“形状,末也。”也就是孔子认可,后面的“神似”的说法。明白了前面这两点,我们就会知道丧家狗是由形容神态而引出的一个类喻而已,而产生这个状态的原因在于“与弟子相失”——与弟子的失散是导致他神丧的直接原因,就如生活中到异地旅游与同行的人失散的情况一样,又有哪一个人不会显出失落的神态呢?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丧家之狗”是在特定情况下特定神态的一个类喻而已,排除比喻的相似点,用丧家狗直接指向孔子无疑是不恰当的。退一步讲,即便可以这样指向孔子,以一个人的特定情况下的状态来指向这个人的一生,也无疑是不恰当的,正如小时候每个人都可能被称为“小屁孩儿”一样,这种情况同样也可能会出现在北大教授的身上,但现在如果依然用“小屁孩儿”指向北大教授,这也是不恰当的。
李零先生写这本书自言对《论语》研究时日不多,但为了吃这碗饭,勉强为之。这在书中,有所体现,主要在几个方面:1、以自己的经历去诠释或对照;2、不时地掺入其他的知识;3、多认同于前人的某一种评价;4、概括时比较随意,不能从整体考虑;5、似乎在方法上缺乏统一性,所以行文散漫。这些是不是事实,尚有待后面的进一步阅读。
此外,从目前的阅读上看,李零先生的做法是把《论语》当成了知识文本来处理了,他搜集了大量的关于《论语》的信息和资料,但在这些信息和资料的取舍上犯了难,或者说他精于搜集疏于辨识,这样一来,在介绍《论语》时,旁逸的地方很多。由此可见,好的信息采集员与好的信息分析员之间还是有区别的,而李零先生恰好是前者。不过以现在的资讯手段来看,做一个好的信息采集员似乎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前些年论语热时,在电视上看过于丹的解说,只看了一会儿就知道她的套路不正了。后来把几本书关于论语的书同看时,李零出了这本书,因为书名大热了一阵。但我这个人历来只看冷书,所以这本书拖到现在才看。结合读过的《放虎归山》,基本可以确定李零先生的思维套路了。他所继承的“五四”精神并未经过全面的反思,他秉承的怀疑精神来自于“文革”对传统的否定,所以他虽然从事古代文化的研究工作,但他却未必真的热爱这份工作中所蕴含的文化。所以,李先生是一个很称职的文化资料的整理员,但未必是一个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