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译文】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桑树枝叶稀疏,楝花十分繁盛。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 黄鸟数声啼叫惊起了午间的残梦,恍恍惚惚,我还以为身在旧居半山园中。

注释
1、书:书写,题诗。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今江苏南京)紫金山时的邻居。
2、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无苔:没有青苔。
3、成畦(qí ):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4、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5、排闼(tà):开门。闼:小门。送青来:送来绿色。
6、楝花:苦楝花,常见于北方地区,花淡紫色,有芳香。
7、敛:收敛。垣(yuán):矮墙。
8、黄鸟:黄莺。午梦:午睡时的梦。
9、半山园:王安石退隐江宁的住所,故址在今南京东郊。

创作背景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半山园约落成于元丰二年至五年(1079—1082)之间,这首诗应当是元丰前期的作品。

别解

  首句的“长扫”,一直解释为:经常打扫,“长”通“常”,“茅檐”是代指庭院,“静”同“净”。于是,首句就解释成了:由于经常打扫,庭院干净得一点儿青苔都没有了。

  如果不问,这样的解释也可以说得通,因为这样的解说已经通行了好几百年。但是,若要是深究,若要联系生活,就会发觉,这样的解释并不合乎事理。

  说“茅檐”是借代庭院,就已经很勉强。如果视“扫”为打扫,那么,被借代的应该也是可以打扫的;借代的也应该是被打扫的一部分。庭院是可以打扫的,可“茅檐”是不可以打扫的。请问一下,经常登梯子扫房檐,谁扫过请举手!若是瓦檐,若是水泥房檐,有了雅兴,打扫也无妨,但是,秋风尚能卷走屋上三重茅,茅草的檐是扫不得的,扫一回,那苫房的茅草就下来一些,扫它几回屋子就漏了。以不可扫的“茅檐”代庭院是不妥的。

  即使是允许“茅檐”代“庭院”,那庭院中被扫的也不应该是“苔”。苔是长在潮湿的地方的,是紧附于其他物体上的,用扫帚是扫不去的。刘禹锡的陋室“苔痕上阶绿”,并不能说明陋室卫生没搞好。卫生检查团从来不以苔的有无打分。以扫苔来说明院子干净,也是不妥的。其实,有些青苔的庭院,倒是文人追求的雅、静,也算是一种情趣。

  有这么多的不合事理,我们有理由重新看一下“茅檐长扫静无苔”。

  “扫”的常用义是“清除”,是“用扫帚除去尘垢”,解释“茅檐”为代指庭院,“长”为“常”,全是为了适应一个“打扫”,在其他场合并不容易找到例子。我们应该看到,“扫”还有一个意义,就是描、画。张祜诗《集灵台》“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这个“扫”就是描画。司空图《灯花》之二“明朝斗草多应喜,剪得灯花自扫眉。”这“扫”也是描画。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这“扫”也是描画。

  解释“茅檐”的人多是没有住过茅屋的,才弄出这些借代、通假,看得出,是为了迎合“打扫”的无奈与被迫。

  如果,我们跳出“扫”的常用义,选用“描画”解释“茅檐长扫静无苔”,就可以解释成:无苔的房檐,像大笔一样长长的一画。苫房用的草,多是梢朝下,以利水流;反之就“戗水”了,水就可能顺草进入里面。多年不换的房草,朽烂含水,也就长出苔了。有苔的房子也就快不行了。新苫的房,檐上自然是“无苔”的了。新苫的房草,梢比较长,也比较软,若是让文人看了,就恰是毛笔。

  这样的解释,一是少了许多麻烦,“长”还是原来的“长”“茅檐”仍是原来“茅檐”。二是更有诗味了,无苔的房檐,像笔一样长长的一画,这多有诗意,这多有文气,这才是读书人的眼力。其实,“茅檐长扫静无苔”说的是,房子是新苫过的;“花木成畦手字栽”说的是,主人勤于劳作。房子是新苫的,花木是亲手栽的,就是说主人对生活充满热情。

  整个诗写的是清新、娴静的生活。将一个“扫”字重新解释,让它成为“描画”,成为富有动感与美感的比喻,较之扫院子,诗的张力就大多了。

【赏析】

这两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这一首诗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第一首前两句写杨家庭院之景,上句写庭院的洁净,下句写庭院的秀美。后两句写杨家周围的自然环境。本诗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和环境之美,也赞扬了湖阴先生爱勤劳、爱洁净、爱花木和热爱自然山水的良好品性和高尚的情趣。 本诗的特点是熔写景写人于一炉。全诗写景,前两句是庭院之景,干净无苔是由于主人的“长扫”,“花木成畦”是由于主人的“自栽”,写景又写人。

  后面句写自然环境之美,水“将绿绕”,山“送青来”,自然山水如此有情,也表现了主人爱好山水的情趣。描写景物亦以表现人,写景见人,人于景中,表现了客观景物的美,又写出了人的美,颇有一箭双雕的感觉。

  其次运用映衬和拟人手法。如果说庭院的美是人工创造的美,那么环境的美是天然施设的美。两者互相映衬,组成了一幅内与外、人造与天然美结合的完美的境界。特别是后面一联,把山水拟人化,青山为主人送来秀丽的风光,居然闯门而入,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和自然景物对主人的爱融和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因而成了传诵的名句。

  “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但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这样两点:一、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过去人讲王安石此二诗,只注意其第一首,其实第二首亦有佳处。第二首的佳处,乃在作者眼耳自身的通体感受,都被浓缩在二十八字之中。所写虽片刻间景象,却见出作者体物之心细如毫发。“桑条索漠”犹王维《渭川田家》所谓的“蚕眠桑叶稀”i指桑叶少而显得冷落无生气,属枯寂之静态,“柳花繁”者,犹晏殊《踏莎行》所谓的“春风不解禁杨花,乱扑行人面”,属缤纷之动态:此一句诉诸视觉。“风敛余香暗度垣”乃写嗅觉而兼及触觉,不但花香入鼻,连微风送爽也写出来了。第三句写午梦初醒未醒时偶然听到鸟啼,则在写听觉时兼涉愈觉。最后一句点明身在何处,却从反面说开去。这末一句不仅写出作者同杨德逢彼此不拘形迹,而且连宾至如归的情意也和盘托出,真是“梦里不知身是客”了。

  总之,此二诗前一首于着力处见功夫,后一首却于平淡处见火候。必两首连读,始能察作者谋篇之妙。只选一首,似不无遗珠之憾。

(0)

相关推荐

  • 一课一练:六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首》,附答案

    参考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山郭 莺啼 排闼 烟雨 茅檐 二.比一比,再组词. 簸(颠簸) 涯(天涯) 莺(黄莺) 银(银白) 啼(啼叫) 栽(栽种) 筋(筋道) 崖(山崖) 萤(萤火虫)根(根 ...

  • 诗意空间:63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我公众号创建于2014年07月04日,2015年08月21日正式运转. 2016年08月31日获得原创保护功能,2016年09月01日获得留言功能,2016年12月12日获得打赏功能,2017年9月4 ...

  • 王安石的这首诗并不知名,最后七字却是神来之笔,令人赞叹不已

    身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的王安石,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而绝大多数人最开始认识王安石,恐怕都离不开语文课本中的那首诗<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 千家诗(五十八)——书湖阴先生壁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大家好,我们继续一起来欣赏千家诗的七言绝句部分.今天我们要来鉴赏的是一首来自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 ...

  • 小52 吟诵书写【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来源:<中华吟诵读本: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王恩保主编 来源:<我爱吟诵> 徐健顺主编 [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田英章简体硬笔楷书 [宋]王安石<书湖 ...

  • 《葛溪驿》宋·王安石

    ​            葛溪驿  宋·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释 ​​①漏, ...

  • 宋诗鉴赏-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释 ①葛溪:今江西省弋阳县. ②驿:驿站是古代官方设立的旅店. ...

  • 一诗丨宋·王安石《即事》: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一天一首古诗词 1076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即事 宋·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译  文 野径温暖铺着柔厚的碧草, ...

  • 宋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墨缘书于津门

  • 許氏宗譜序考 宋.王安石撰(转载)

    許氏宗譜序考                             宋王安石撰 伯夷神農之後也,佐堯舜有大功,賜姓曰姜,其後見於經者四國,曰申詩,所謂申伯是也.曰呂書,所謂呂侯是也.曰齊.曰許,春秋 ...

  • 小楷《游褒禅山记》(宋-王安石)

    游山玩水有心得,是古代文人特点.就是不知道打退堂鼓的是四个人中的哪个? 王安石此文追险远意,与其力行变法一脉相承.今录其文,与师友共飨.

  • 《桂枝香·金陵怀古》宋王安石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

  • ​同学一首别子固    宋 · 王安石

    ​同学一首别子固 宋 · 王安石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 ...

  • 宋 王安石《江山》今韵

    宋 王安石<江山>今韵 一君木子 江山 宋 王安石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评析 <江上>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