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说“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道家思想精髓,你真的懂吗?

01
《庚桑楚》是《庄子》杂篇的第一篇,“庚(gēng)桑楚”其实是一个人名,传说是道家老子的一个弟子,原名亢桑子,一名庚桑子;有说为楚国人,有说为陈国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这一篇是老子和庚桑楚的一系列对话,庄子借用他们的对话,阐述了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精髓。
我们今天通过这一篇中的几个经典片段来分享这一篇《庄子·庚桑楚》的精彩内容。
第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在《道德经》中的第十七篇中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在这里,老子讲统治者的境界分为四类: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等到大功告成,诸事顺利之后,百姓都会认为,我们本来就是这样。而这里的“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正是道家思想中“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境界,最好的统治者,就像水、空气一样,大家都非常习惯了,根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就像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在这里庄子通过老子和庚桑楚的一段对话来阐述了这种道理。老子的弟子庚桑楚得到了老子的真传,具有很高的德行,隐居在北边的畏垒山。他的奴仆中,如果有炫耀才智的,他都会让他们离开,有人标榜仁义的,也会让他们远离自己。庚桑楚在这里居住了三年,这里的人连年丰收,于是就有人传言,是因为庚桑楚到了这里,让人们变得富足有余,于是称庚桑楚为圣人,大家像供奉神灵一样供奉他,像对待国君一样敬重他。
但庚桑楚听到了大家的谈论之后,朝南边坐着,感觉非常不高兴,弟子都感觉很奇怪,庚桑楚说:“春天阳气蒸腾勃发百草生长,正当秋天时节庄稼成熟果实累累。春天与秋天,难道无所遵循就能够这样吗?这是自然规律的运行与变化。我听说道德修养极高的人,像没有生命的人一样虚淡宁静地生活在斗室小屋内,而百姓纵任不羁全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如今畏垒山一带的庶民百姓私下里谈论想把我列入贤人的行列而加以供奉,我难道乐意成为众人所注目的人吗?我正因为遵从老聃的教诲而对此大不愉快。”
02
第二: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庚桑楚的一个朋友,听了庚桑楚的这一番话之后,感叹说“像我的年纪已经很大了,要怎么学习,才能达到你的老师(老子)的境界呢?”,庚桑楚说:“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意思就是说,保全你的形体,守住你的本性,不要让你的思虑陷入困惑,这样下来,你三年就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了。
“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这句话,和《庄子·达生》中的“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是类似的意思,就是一个人要到达到“与自然合一”的境界,就要做到“形全”和“精复”就是身体和精神都完整统一,心无杂念,这和我们常说的“心流”的感觉是一样的。当你的精神和身体都高度集中,没有任何多余的私心杂念的时候,就是和大自然合二为一的时候。庄子在《庄子》一书中,讲了很多故事阐述了这个道理。
比如庄子说,“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 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囗逆物而不慴。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
意思是说,一个喝醉酒的人,从车上摔下来,虽然会受点伤,但是不会被摔死。为什么呢?庄子说,喝醉酒的人,他们的精神处于整合的状态。乘车时没有知觉,坠车的时候也没有知觉,他们在面对危险,甚至死亡的时候,情绪都没有进入他们的内心。面对危险的时候,内心没有害怕、恐惧这些情绪干扰。因为喝醉了没有知觉,反而让精神得到了保全,让自己免受伤害,这就是庄子说的“神全”,是不是非常形象?
其实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说了类似的道理,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婴儿的状态就是完全的自然,婴儿整天啼哭,但是嗓子不会沙哑;婴儿整天握拳而双掌不会弯曲,这是他们自然本性的体现。婴儿行动时不知道要做什么,走路的时候不知道要去哪儿,身体像槁木枯枝,心思像已灭的灰烬。像这样,祸不会到来,福也不会到来,对福祸都没有感知,就没有人能够伤害到他们了。
03
第三: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
对于求知的态度,庄子有在《庄子·养生主》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说是,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我们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必然会失败。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消极,但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当然不是庄子不主张学习和进步,而是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能力边界,不要过度追求自己所达不到的边界,人要有自知之明,这是一种智慧。其实反过来,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人不要过分自大。
其实“过分自信”在心理学中,是人性的一大弱点,在东西方哲学中,对人自身的认识都是非常深刻的,就像古希腊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就是一种智慧;而我国的老子也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都阐述了类似的道理。
而庄子在这一篇《庚桑楚》中,也阐释了这个道理,庄子说“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若有不即是者,天钧败辩也”。意思是说:知道停止于自己所不能知道的领域,就是最高的智慧了。如果有人不这么做,自然的限制就会让他失败。
04
第四:道通,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我们都知道明代哲学家和思想家王阳明的“心学”,其归结为三个字就是“致良知”。什么是“良知”?“良知”一词最早来源于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也,良知也”。

这里“良”就是指”天生本然,不学而得”的意思(注意不是”善良”的意思),“知”,可以理解为”智慧”。“良知”,直译过来就是“天生本然,不学而得的智慧”。在王阳明这里,他所谓的“良知”,主要是指天赋的道德观念。而“致”,动词,”达到”的意思。合到一起,所谓“致良知”,意思是行为要达到良知的要求。前面说了,王阳明要解决的问题是人怎样才能成为圣贤。现在他给出的答案是:如果你的行为都能达到你自己内心良知的要求,或者说,都能遵从自己内心良知的指示做,那你就是圣贤了。
如果要用一句话介绍“致良知”的话,我的理解是“向内求知”。
王阳明认为,我们内心其实已经拥有了无穷的智慧和理论,只要摒弃外在的诱惑,我们就能直达内心,挖掘内心无穷的力量,所以王阳明说“心无外物,身外无物”。这种思想在东西方哲学中都非常普遍,西方的柏拉图、笛卡尔都是“理性主义”的代表思想家,他们认为,外在的一切都只是现象,一切知识和智慧的来源,是自己的思想和灵魂,也就是自己的内心。
从“向内求知”的这个角度出发,其实庄子的道家思想也一样的。
庄子说:“道通。其分也,其成也毁也。所恶乎分者,其分也以备;所以恶乎备者,其有以备。故出而不反,见其鬼;出而得,是谓得死。”
意思是说,道在万物之中,万物却是有区分才会形成,一旦形成就走向毁灭。之所以讨厌区分,是因为区分之物已经完整了;之所以讨厌完整,是因为完整之物还在追求完美。所以,向外寻求而不能回归自身的人,就会离死期不远了,看到了自己的灵魂;向外寻求而有所收获,就叫做不如死地。
庄子说:“与物穷者,物入焉;与物且者,其身之不能容,焉能容人!不能容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兵莫憯于志,镆鎁为下;寇莫大于阴阳,无所逃于天地之间。非阴阳贼之,心则使之也”
意思是说,与万物相通的人,万物都来依附他;与万物相隔的人,对自己都不能包容,怎么能包容别人,不能包容别人的人无法与人亲近,无法与人亲近的人就自绝于人了。最厉害的兵器是人的用心,连宝剑也比不上;最大的敌人是阴阳之气,让你在天地之间无处遁形。伤害人的不是阴阳之气,而是人的心意造成的。
整理今天讲到的道家思想精髓如下:
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2、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3、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
4、道通,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