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释疑|巧用联想方法,妙解一词多义

词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有时还有临时意义,这就造成了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理解时,可通过联想的方法来进行。

01

相近联想。即从词的本义出发,联想到相近的词义

爱:本义是爱意,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思,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舍不得”自然就会“喜爱”,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并加以“爱护”,如“宽厚而爱人”(《过秦论》)。

鄙:原义为“边邑”,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意动用法,如“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边境相对于都城来说相当“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如“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左传·昭公十六年》);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道:本义是“路”,如“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路的作用是“引导”人到某地,故有“引导”之义;再引申为“途径、方法”;途径和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如“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道理和规律需要“述说”“讲、说”,如“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人人都这样做,就成为“风尚”,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而后成为“思想、学说”。

02

相似联想。即从词的本义出发,其引申义与其本义有某些性质上的相同

见:本义是“看见”,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引申为“见面”,如“移船相近邀相见”(《琵琶行》);“召见,接见”,如“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看见的东西”,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据此,我们还可进一步联想到“见”的其他用法,如:表被动,相当于“被”,“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译为“自己”“我”,如“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通“现”,表示“显现”,如“信义安所见乎”(《苏武传》)。

行:本义是“走”,如“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师说》);引申为“离开、前往”,如“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列传》);“实行、执行”,如“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经、历”,如“行年四岁”(《陈情表》)。据此,我们还可进一步联想到“行”的其他用法,如副词“将要”,“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也有表“辈分”义,如“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

03

对比联想。即由一个词的词义联想到其相反义项

遗:由“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过秦论》)中表示“遗失”之意,联想到其相反之意为“遗留下来的”,如“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谢:由“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中表示“感谢”之意,联想到相对之意“谢绝”,如“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表“道歉”之义,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来源 | 《语文报·高考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