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熟茶初体验
自从帮老娘卖茶开始,我就感觉自己又掉入一个新坑——茶。
生在茶区,长在茶区,就连童年里的游戏藏也多是在茶树间穿行。只是要叫我说出茶的好坏到还真没什么概念,用个时下流行的词语叫“小白”。
白又白的好,跟着感觉走或许还能发现不一样的美;谁认为好也与我无关,我只找我自己喜欢的那份味道而已。

很多人问我“普洱怎么区别好坏?”我却不知道如何回答,无非就是“感觉”二字吧!极不负责任却又真是我仅有的一种区别好坏的方法了。
也有同学(暴露了自己也曾经上过几年学的秘密)问“你们那边的茶是不是都是红茶?”。知道什么是懵吗?就是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竟然不假思索的回了一句“什么是红茶?是长红叶子的茶吗?那个少一些”,其实长红芽的茶也是有的,只是我并不知道那个是不是他口中的红茶而已。

我可没开玩笑,那时候的我真的没什么概念;种觉得茶嘛,就是采来炒炒揉揉晒干了事。什么发酵、半发酵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却从来没有了解、甚至听说过。
也正是这一问,我才开始上网查了“普洱”。但也只是查了,知道了家乡产一种叫“普洱”的红茶;不仅产、还很牛X。以至于后来放假回家还特意为几个关系不错的带了点也不知道是生茶还是熟茶的饼,到也算是送上了一份特产。

再次了解普洱就是实习时了,在酒店实习的日子里总免不了要和各种茶打交道。也开始明白茶不仅仅有普洱,还有很多不曾听说又口味各异的;只是那时候也还没有“品”的概念,只是喝——解渴而已。无论什么茶都是大杯子伺候,然后就稀里糊涂的被灌到肚子里解了渴而已。
而今想起来倒有些觉得可惜了那样的资源了(酒店里的茶什么的是很少有计数的,如果有,那就是你和吧台的关系不太好),在那时候虽然喝了不少却也只是喝了就忘掉罢了。

如果不是今年卖老娘做的茶,估计到现在我也不会去刻意的喝一次熟茶;毕竟习惯了大缸子泡的炒青,受不了又要闻、又要小杯的那份“雅”与“趣”。当然更重要的是不太喜欢熟茶的那种不苦不涩回甘难寻的简单清甜,总觉得茶就应该猛苦猛甘唇齿间满是清香才对。
而这次喝它完全是因为帮同学买熟茶饼,而店老板又好意掰了一点叫我尝尝。其他的好意可以拒绝,可是给的是茶就只想先说“谢谢”了,因为我觉得自己需要去了解。我就以我小白的感觉说一说这点茶给我的感觉吧!

掰的一点茶到了家就有些碎了,我不知道是不是熟茶就该这样,又或者是被我的不小心压的。在泡茶之前我仔细的闻了一下,并没有太多的香味,或者说只是有些“陈”味而已。(对于这个我还是觉得炒青要好闻一些)
喝这个我选择了先洗茶(老娘的茶我从来不洗)。说不上为什么,只是觉得应该洗一下。(看看茶商们收茶叶的过程就难免对上了货架的茶有些莫名的偏见。)

当我再次冲泡之后就开始有意思了,随着卷曲相拥的茶慢慢舒缓开,只见一阵红如空气中的浓烟般在水中散开,丝缕清晰界限分明;可片刻之后那白水就被红云浸染,混沌起来。
把茶汤倒入空杯,又闻了闻,还是一股子岁月的沉淀气息;也是种香,只是不那么强烈,而是老者黄昏后对自己逝去的青春娓娓道来的感觉。
喝第一口,茶汤到嘴里很顺溜,并没有很想把香气和清甜久留在口中的感觉——茶水过喉,香与甜也就立即消失不见。如果是炒青的话,此刻应该是回甘最美的时候。相比较而言倒令我有些失望,难道发酵和时间的沉淀带走了那份叫我喜欢的张扬与厚重?第一杯就只喝了一口就倒了,或许是我还不渴吧。
再次冲泡颜色就比前一次深了一些(或许是我泡的时间更长了一点也不一定,我并没有快进快出),香气相对浓了一些;看看杯里,尽是茶杆和碎叶,由此可见这茶用料很一般。

喝了一口,还是没有香气挂嘴的感觉;或许是我真的不懂欣赏吧!回味间少了甜,倒有些若隐若现的“低苦”挂在喉咙处散不开。这个应该就是茶叶本身的问题吧,大楷几分钟之后才算是苦散去、回了些浅浅又隐隐约约的甘,可还是太薄。
接下来就没有想再继续探究的兴趣了,匆匆忙忙的倒了茶水看看茶渣——此刻我才发觉这黝黑发亮的茶渣才是这份茶最美的东西。糙杆与碎叶委屈又绝望的交织着、相互埋怨着——是你拉低了我的档次、是你拉低了我的身价······
糙茶而已,口粮尚可,细品就要失望了。
喝茶去——喝老娘的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