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频喷嚏四逆求
笔者的三姨,40岁,频频喷嚏,常数十分钟不止,甚是苦恼。早晨与傍晚为甚,中午少闻,天气暖和时亦少。平时六脉俱沉,舌淡红薄白苔,不发热,其他均无异常。 从生活习惯思,她长时间用冷水洗衣服,水寒之邪从拇指之端(少商穴)循肺经逆行袭肺;而肺主一身之气,肺宣降不利,故喷嚏频频。《伤寒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笔者因其脉沉,故用小青龙汤合麻黄细辛附子汤,服2剂后症状丝毫未轻。 笔者不明所以,数日后读郑钦安《医理真传》,如获至宝。 郑氏曰:“外感之清涕、忿嚏与真气不足之清涕、忿嚏不同。外感之清涕、忿嚏,则必现发烧、头疼、身痛、畏寒、鼻塞之情形;真气不足之清涕、忿嚏,绝无丝毫外感之情状,况又服解散药不愈,更为明甚。法宜大补先天之阳,先天之阳足,则心肺之阳自足,心肺之阳足,则上焦之津液必不致外越也。”遂遵郑氏之论处方。 方药:炮附子30克,干姜20克,炙甘草15克,桂枝30克。5剂,水煎服,大火煮开后,再用小火煮45分钟(因药味较少,故炮附子没有先煎,采用同时长久煎煮之法,下同)。 嘱用陈艾煎水加少许食盐泡脚,坚持每晚一次。内服外洗后喷嚏频率明显减少。因嫌煎煮中药麻烦,大概半月许未服药。后天气渐凉,又觉全身冷渗,遂来求方医治,仍见六脉俱伏。 处方:炮附子30克,干姜30克,炙甘草30克,桂枝30克,吴茱萸10克。10剂,水煎服,大火煮开后,再用小火煮45分钟。 10剂未服完,喷嚏已基本消失。冬至过后,天气愈发寒冷,但喷嚏未发。 按:此方乃四逆汤加味而成,五脏六腑之阳皆能温通。炮附子补肾之阳,干姜补肺、脾之阳,桂枝补心之阳,吴茱萸补肝之阳(肝为刚脏,故剂量最小),炙甘草“伏火”(见《医理真传》)。 本案无表证,脉沉伏,若无喷嚏之症,选用四逆汤毫不犹豫;但以喷嚏为主症,则易迷惑,因喷嚏多见于外感风寒,一里(脉)一表(证),实难决断。 分析首次诊治无效有二因:一是脉沉但不发热,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委实不存在;二是处方中有麻黄之发散真阳,白芍、五味子之阴药阻阳,且姜附剂量较小(均为10克),尽管方中也含有四逆汤之组成,但整体上有违八纲辨证。 经治此案,笔者对郑氏之论又多感悟:见于外感风寒者,喷嚏是人体抗邪的一种自卫反应,喷嚏过后,肺气暂时获得宣通,故鼻塞诸症可缓解,人也能舒服一点。想打喷嚏而打不出来才是最难受的。而两次之间有时间间隔,故不会太频,且脉必浮。见于真阳不足者,喷嚏频频,一个接一个无间断,苦恼无比。 山东中医药大学姜建国教授主张用“常变观”研究《伤寒论》。笔者此处借用之认为,外感风寒之喷嚏多见,属常;真阳不足之喷嚏少见,属变,故被称为“郑火神”之钦安,也要用发散药之效与不效来鉴别。(姚文轩) 桂枝汤治过敏性鼻炎营卫不和型
桂枝汤滋阴和阳,调和营卫,本用于治疗太阳中风证。临床应用时又并不局限于太阳中风证,只要病机是营卫不和,都可应用。
营卫不和所致过敏性鼻炎,其临床表现为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多遇寒、遇风便发,或于早晨起床之际,鼻痒多嚏、涕多清稀如水,局部检查见鼻粘膜苍白水肿、鼻道有大量水样分泌物,舌苔薄白脉浮,可用桂枝汤调和营卫、祛邪利窍。
方中桂枝辛温发散,温通卫阳,可解卫分之邪;芍药酸苦微寒,摄养津气,收敛涕液;生姜辛温,佐桂枝发散风寒以解肌;大枣甘平,佐芍药滋补津液以养营;炙甘草甘平,配桂枝、生姜辛甘化阳以助卫气,合芍药酸甘化阴以滋营阴。
诸药配伍,共奏调和营卫之功。临证时,为了加强脱敏功能,尚可加入蝉衣和徐长卿之类,卫气虚者又加黄芪益气固表。五苓散治水湿内停之聤耳、鼻窦炎、美尼尔综合征
五苓散一方,原为行膀胱之水而设,主治太阳表邪不解,循经入里而影响膀胱气化功能,以致水饮内停的太阳蓄水证。
方用猪苓、茯苓、泽泻利小便、导水下行;白术健脾燥湿;桂枝温阳化气以行水,并解在表之邪。
现五苓散为逐内外水饮之首剂,大凡耳鼻喉科疾病表现为耳鼻部水湿停聚,水无所摄,泛溢于肌肉之间,需助脾扶火渗湿者,均可应用。
临床应用时不一定兼有表邪,如急、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实热症状已经消失而脓性分泌物很多;头痛绵绵,涕多色白,轻度鼻塞,嗅觉迟钝的鼻窦炎;水饮上泛,停滞于耳的眩晕(又称水眩)等等。
又:在治疗眩晕时必定要重用泽泻,乃取仲景用泽泻汤治痰饮病苦冒眩之意。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