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那个人好像一条狗啊?活着活着活成了巴甫洛夫青年。


当青年人在经历过社会的鞭挞,体验到其中的艰辛,不少人都不自觉地向巴氏青年这个“圈子中”走去,在潜意识层面形成了条件反射的定性思维……
所谓“巴氏青年”,全称为——“巴甫洛夫青年”。

第一个场景
你的智能手机响了,你没有丝毫迟疑地把它拿出口袋,然后看看是不是有新邮件?或者信息?
或者电话的提醒,或者仅仅是幽灵式波动而已?
第二个场景你几分钟之前刚刚看过手机,但是你现在站在超市里排队,你又拿出来手机了,虽然没有响或者震动。
第三个场景你刚刚发布了一条状态,然后你就看有没有最新的提醒,你看你高中的好朋友刚刚发布了一个旅行照片,你就赶紧点了个赞。

父母做个小手术,第一反应就是给主刀大夫送个红包,仿佛不送红包就怕刀子下错地方……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虚拟的铃铛,天天“报告长官”。
渐渐地,我们训练有素。
巴甫洛夫养了条狗,摇铃铛就喂它吃肉,摇铃铛就喂肉......
久而久之,只摇铃铛狗也流口水,这就是“习惯性条件反射”。

这种通过训练而形成的条件反射,非常适用于身在职场,卖力工作的打工人们。
“巴甫洛夫青年”,就是经工作长期毒打、调教,在潜意识层面形成了条件反射的思维定式,以至于在生活中,会下意识进入工作状态的人类。
巴甫洛夫青年常用词汇:
“好的”“没问题”“收到”“1”。
除此之外,下班公交车上,钉钉提示声突然响起,我下意识掏出手机,却发现不是自己的消息,环顾四周,整个车上的人都在掏手机。
社会不断地打磨我们,直到我们都变成受约束、懂规则懂得克制自我的机器。
长大后,我们还是戴上世俗世界给我们的“金箍咒”,“心甘情愿”地取生活的经。
却发现,就算取到所谓的“真经”,该懂的都懂,可还是没有过好这一生。
我们不再哭泣,不再倾诉苦情,可能这就是成为“负责任的大人”的开始,然而,这也让人更加孤独。

伤痛无人安慰,悲伤无人倾诉,我们就是这样一条落魄的狗,默默在人群里走过。哪怕呜咽两声,也并没有人听见。
《大话西游》里我最喜欢的一段情节就是:当“一生所爱”悠扬的前奏响起,周星驰饰演的孙悟空吹起一阵风烟。
趁众人举手遮挡之时,钻入了夕阳武士的身体,他大摇大摆地走向那个酷似紫霞仙子的姑娘,揽住她狠狠地亲了一口,对她说:“我这辈子都不会走,我爱你。”
一切尘埃落定,他把身体还给夕阳武士,然后扛着肩上的金箍棒,潇洒地走了。
只是荒凉的戈壁里,他似乎还是难以忘怀。
于是回过头,看着城楼上那紧紧拥抱的身影,向自己的叛逆做最后的告别。
“他好像条狗啊!”,是的,在命运面前,他就好似一条任凭摆布的狗。
当年的齐天大圣,活成了一条狗。

一个很俗的问题:“你还记得小时候的理想吗?”
再问一个扎心的问题:“你还在为理想努力坚持吗?”
成年人都会会心一笑,这世界上绝大多人不能把理想当饭吃,与理想渐行渐远的过程,正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的过程。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忙,也是因为把自己当做了一条狗,由狗绳拴着自己到处走,失去了自主性,所以觉得忙东忙西,却丝毫没有成就感。
刚坐在办公室,老板的狗绳就丢过来了,去开会,去做方案,去按照时间提交报告。
刚闲下来,手机上的朋友们狗绳又丢过来了,我请你帮个忙,我想让你跑一趟,我想问你一件事。
终于回到家喘口气,家人的狗绳又来了,厨房里的碗洗一下,灯泡坏了换一下,菜鸟驿站那里的包裹去拿一下,去楼下倒一下垃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