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保--古遗址(9)

本篇要目:

***************************
81.龙江船厂遗址 
明                                                           江苏省南京市
82.跨湖桥遗址 
新石器时代                                           浙江省杭州市
83.上山遗址 
新石器时代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
84.谭家湾遗址 
新石器时代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
85.南河浜遗址 
新石器时代                                            浙江省嘉兴市
86.钱山漾遗址 
新石器时代至周                                     浙江省湖州市
87.茅湾里窑址 
周至战国                                                浙江省杭州市
88.富盛窑址 
周至战国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
89.递铺城址 
春秋至南北朝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
90.小仙坛窑址 
汉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
**********************************

81.龙江船厂遗址


龙江船厂遗址,明代船厂古遗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江东乡中保村。此处在明洪武初年开厂造船,原址南北长1180米、东西宽433米,有工匠400余户,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郑和下西洋所用船只多建造于此。现遗址有7个与船坞相似的水塘,附近有上四坞、下四坞等地名,1953年以来多次发现船体构件和建造材料,为研究中国造船业和造船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早在南宋时期建康造船业就十分发达,为加强对金作战能力,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始在江南地区开始大规模造船,建康的造船场就设在龙湾附近,称“龙湾都船厂”,该船厂一直到朱元璋攻占集庆时皆存在,历时两百多年。龙湾都船厂既造新船亦修旧船,当时最先进的四百料战船即都船厂所造。从淳祐九年到景定二年(1249—1261年)12年间,共造、修船3219艘,其规模、能力可见一斑。当时先进的车头船、飞捷船、铁头船、铁鹞船、桨船、板船、脚船、多棹船、紫舫船、水哨马船、座船、海船等20多个品种龙湾都船厂都曾有制造。明代龙江船厂正在是宋元龙湾都船厂的基础之上延续发展的。


龙江船厂曾经是历史上最繁忙的国家级造船厂,龙江船厂和宝船厂并称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皇家船厂。龙江船厂曾为宋、元、明代制造过大量海船。为明王朝保卫京畿、防御倭寇、海上漕运、江防、海防……做出巨大贡献,也曾为海上丝绸之路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龙江船厂遗址大量珍贵文物的发现不仅证明此地是明代造船之处,也为研究中国造船业和造船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龙江船厂遗址出土遗存大致可分为五类:1.各种古船构件,如多枚四爪铁锚.2.各种造船工具,如锤、锯、斧、凿。3.古人生活用品,如大量青瓷、白瓷、青花瓷碗、盏、杯、碟、盘、盆、钵等。4.古代建筑用品,如琉璃瓦脊、青砖等、筒瓦等。5.大量古代兵器,如腰刀、枪、剑、矛、铜火铳(多支)、铁盔甲片、头盔、铁篱、震天雷(一种威力巨大的爆炸物)、炮弹、箭尖、石炮弹、短刀、手铐、脚镣、铁火炮(炮口直径最大20厘米)。


2006年5月25日,龙江船厂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2.跨湖桥遗址


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浙江省萧山城区西南约4公里的城厢街道湘湖村,是因古湘湖的上湘湖和下湘湖之间有一座跨湖桥而命名。遗址堆积厚2-3米,文化内涵丰富,面貌独特,碳14测年距今7000-8000年。出土遗物有稻谷米及形制别致的各种陶器,另有堪称“中华第一舟”的7500年前的独木舟。其有机质文物保存良好。遗存的茎枝类草药传说中是商初重臣伊尹发明的药方,这一珍贵资料对研究我国中草药的起源尤其是煎药起源具有重要价值。


遗址原有面积数万平方米,已发掘1030平方米。遗址堆积厚2-3米,文化内涵丰富,面貌独特,碳14测年距今7000-8000年。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和木器,有机质文物保存良好。釜、豆、盆、钵、甑、罐为常见的陶器群,形制别致,彩陶较多,分内彩和外彩两种。发现千余粒栽培稻谷米,出土7500年前的独木舟,堪称“中华第一舟”。


跨湖桥遗址经过1990年、2001年和2002年三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1000平方米左右,出土有大量的陶器、骨器、木器、石器以及人工栽培水稻等文物,经碳14测定和热释光测定,其年代在8000-7000年之间。


2001年5—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市博物馆对跨湖桥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出土了一大批陶、石、骨、木器,其中陶器复原器近150余件,器物形态及其组合迥异于河姆渡、罗家角等附近地区发现的早期文化遗址,可明确为一个新的、独立的考古学文化类型。


2006年5月国务院核定跨湖桥遗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3.上山遗址


上山遗址,位于浙江省钱塘江支流浦阳江上游的浦江县黄宅镇境内,面积2万多平方米,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早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上山遗址发现了居址、墓葬、环壕等遗迹,出土的文物有约80件陶器,大多数器型为大口盆。上山遗址发现了夹炭红衣陶片,里面有稻谷的痕迹,为长江中下游以及更广阔的地域范围内探索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上山遗址附近有一处地势略高,叫做“上山”,考古学家发现了几片夹碳陶片,并在陶片表面和胎土中,发现了许多稻壳和稻壳的印痕,这就是经人类选择过的早期栽培稻。上山遗址考古还出土了石磨盘和石磨棒组合、通体磨光的石锛和石斧,以及大口盆。这些看上去十分简陋的工具,却是稻谷的加工、煮食的重要工具,系统的证明了上山遗址当时的生活已经是原始稻作农业。上山遗址代表了一种原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这种地域文化于2006年11月被命名为“上山文化'’。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上山遗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84.谭家湾遗址


谭家湾遗址,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乌镇浮澜桥村谭家湾组的一个加土圩,总面积12万平方米,中心范围在3000—6000平方米左右,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马家浜文化的遗址。谭家湾遗址清理墓葬15座,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兽骨等遗物。陶质可分为夹砂陶、夹蚌陶、夹碳陶 。谭家湾遗址是乌镇历史的源头,对乌镇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谭家湾遗址从发现的陶器标本器型,釜的标本有口,腰沿,腰沿上有手捺、指刻等纹饰 。还发现鹿角钩2件,釜、罐、盆、钵、豆等陶器碎片和较多的麋鹿、水牛遗骸。罐或釜的牛鼻式耳,牛鼻式耳有宽带形和三角形。盆有口,多为敞口、宽沿,钵有敛口、弧腹、平底;豆有浅腹的盘、喇叭形的圈足。从陶器的陶色可分为红陶、红灰陶和灰黑陶;陶质可分为夹砂陶、夹蚌陶、夹碳陶,以素面为主,常施红色陶衣。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谭家湾遗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5.南河浜遗址


南河浜遗址,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大桥镇云西村和南子村,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为新石器时期遗址。南河浜遗址是崧泽文化的代表,1996年建设沪杭高速公路时被发现,当时挖掘面积达1000平方米,清理出崧泽文化、良渚文化时期墓葬、灰坑、房屋、祭坛等,出土了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遗存。南河浜遗址包含了从崧泽文化早期到晚期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为研究嘉兴地区崧泽文化分布与演变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


南河浜遗址发掘范围分作A、B两区,在A区布10×10米探方8个,在B区西距A区30米处,布10×10米探方2个,总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5] 。南河浜遗址清理出崧泽文化、良渚文化时期墓葬96座,灰坑23座,房屋7座,崧泽文化时期人工堆筑的祭坛1座,祭坛面积约100平方米,总体结构为方形覆斗状,采用不同颜色的土分块堆积垒叠筑成,土台最早从东北面建造,在土台扩展过程中,先民们充分考虑了台面颜色的布局,使其呈条带状排列。南河浜遗址出土了陶器600余件、玉器64件、石器80余件、骨器10余件。崧泽墓葬葬制较统一,头北面西,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偶有石钺,不见玉器。较有特色的葬俗是将已经残破的陶釜打碎后覆盖于死者全身。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南河浜遗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6.钱山漾遗址

钱山漾遗址,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城南7千米的潞村古村落,常路乡钱山漾东南岸,属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是人类丝绸文明史上一个古文化遗址,占地面积23.4万平方米 。遗址出土了一批绸片、丝带、丝线等尚未碳化的丝麻织物,并出土了麻布片、麻绳等纺织品,还出土了陶器、骨器、玉器等大批新石器晚期的遗物。考古发掘,填补了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原序列中,从良渚文化到马桥文化之间存在的缺环,对中国太湖流域的史前文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钱山漾遗址出土的绸片、丝带、丝线等尚未碳化的丝麻织物,成为人类早期利用家蚕丝纺织的实例,印证了“世界丝绸之源”源自东方,代表了一种独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填补了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原序列中,从良渚文化到马桥文化之间存在的缺环,对中国太湖流域的史前文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钱山漾遗址出土的稻谷、芝麻、蚕豆等,说明湖州是世界上早期的“稻乡”之一,以种稻为主,兼营园圃作业,农业生产水平已经相当发达。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钱山漾遗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7.茅湾里窑址


茅湾里窑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大汤村坞茅湾里裘家山东坡,是周至战国时期烧制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器的烧窑遗址。茅湾里窑址以生产印纹陶和原始青瓷为主,印纹硬陶器形主要有罐、墰、鼎等,原始瓷器主要有碗、杯、盅、鼎、盉等。以印纹陶和原始瓷为特征的茅湾里窑址,是古越先民的重要文化遗存,也是萧山作为中国瓷器发源地之一的实物证据。


在茅湾里窑址的狮子山北麓的斜坡上发现了烧陶瓷的龙窑痕迹,并有许多窑床里外露的红烧土块。这种红烧的土是由于泥土在烧陶瓷的窑床内长期被火烧结的土块。茅湾里窑址以烧制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为主。靠近席家村方向的主要为印纹硬陶。硬陶以含铁量较高的粘土为原料,因烧成温度不同,胎色呈赭褐色、深黄色、深灰色。纹饰系拍印而成,主要有米字纹、网格纹、方格纹、云雷纹等。用泥条盘筑法,高温焙烧,质地坚硬,叩之有铿锵声。大汤坞方向的窑址以青黄色薄釉原始青瓷居多。胎以瓷土为原料,色灰白,质地较坚硬密实。制作采用轮制,器型规整,器底壁厚,器身较薄且均匀。外表素面,里部有螺旋纹。除器底外,表里均施青黄色薄釉。用高温焙烧,有的大约与硬陶同窑所烧。茅湾里窑址的产品有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2大类。印纹硬陶以罐、坛、垒、鼎等贮存器为主,器形较大,拍印有米筛纹、方格纹、方格交叉纹、米字纹和麻布纹等几何形纹饰。原始瓷器以盅式碗、浅腹碗、杯、盘、盅、鼎、盉等餐饮具为主,灰白色瓷胎,施满釉,釉色青黄。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茅湾里窑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8.富盛窑址

富盛窑址,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富盛镇倪家溇村南300米瓜岭长竹园,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富盛窑址发现了南北并列2条龙窑。富盛窑址为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合烧。原始瓷有碗、盘、碟等,胎质坚密,胎骨灰白,釉呈青色。叠烧时以扁圆形垫珠间隔。印纹陶有坛、罐等。胎呈深紫、深灰色,外饰米筛纹、杉叶纹、回纹。富盛窑址对研究中国瓷业生产,尤其是绍兴地区早期制瓷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富盛窑址的原始青瓷都用瓷土做坯,质地细腻坚硬,烧成温度较高,多数呈灰白色,也有作灰色的。器形规正,内底有一圈圈细密的螺旋纹,外底留有一道道切割的线痕。器物内外施青中泛黄的薄釉,釉层不甚均匀,往往凝聚成芝麻点状,外底多数不施釉。品种有碗、盘、碟、钵和盖等,种类不多。碗、碟、钵的形状基本相同,只是大小不同,都是直口直腹,内底大,外底小,底部甚厚。其中有的钵,口缘内敛,唇面有凹槽。碗大小不等,可以配成套。盖作笠帽式,盖缘下折,顶部装绳纹钮。盘有2种,一种为敛口外翻唇,腹上部鼓出,下腹向内斜收,平底微凹;另一种器形较大,盘口坦张,有的是小平底,有的为圆底。上器底内底大,外底小,底部厚。几何印纹硬陶都为罐、坛一类的贮盛器,多数胎骨坚硬,呈深紫色、紫黑色或深灰色,碰击时能发出铿锵之声;少数呈传红色,胎较松 。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富盛窑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9.递铺城址

递铺城址位于浙江省安吉县(故鄣城城址),是春秋至南北朝时期遗址。递铺城址平面呈方形,面积约0.33平方公里。城墙夯筑,残高5至9米,出土文物有绳纹瓦、席纹、方格纹、米筛纹等印纹硬陶片以及金币郢爰等东周时期遗物。

城内文化层厚0.20-1米。采集有罐、钵等残片及金币——郢爰等东周时期遗物,另有秦汉时期绳纹瓦和釉陶残片。遗址保存基本完好。古城平面呈方形,面积约0.33平方公里。城墙夯筑,残高5-9米。包含物有绳纹瓦、席纹、方格纹、米筛纹等印纹硬陶片。城内文化层厚0.20-1米。采集有罐、钵等残片及金币——郢爰等东周时期遗物,另有秦汉时期绳纹瓦和釉陶残片。遗址保存基本完好。


2006年国务院公布递铺城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90.小仙坛窑址


小仙坛窑址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市上浦镇石浦村北200米,面积约800平方米。虽然其窑炉破坏严重,但是遗存物制作规整,质量甚高,青瓷产品己达到或超过现代日用瓷的标准。该窑制品胎质细腻,呈灰白色,袖以青色、青黄为主,釉层比原始瓷显著增厚。由于烧成温度高,且在还原气氛中烧成,胎釉结合紧密牢固,釉层光亮,有较强的光泽度,釉层淡雅清澈,犹如一池清水,人们无不对之赞叹。小仙坛窑址的发现表明早在东汉时期成熟的瓷器已在浙江烧造成功。

在小仙坛窑址至今未采集到完整的器物,从已采集到的瓷片标本看,产品有罍、罂、洗、碗、碟、罐、钟、钵、瓿、大盘、五管瓶等。其中以罐、罂、洗、罍、钟等数量较多,碗、碟之类相对较少,纹饰以拍印的几何纹、刻划的水波纹为主。

2006年5月国务院核定小仙坛窑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0)

相关推荐

  • 浙江篇:参观浙江省博物馆(一)

    昆山片玉 从平湖秋月景区沿湖边小路走到尽头右转,跨过白堤(孤山路)来到北边,但见靠墙边有一棵高大粗壮挺拔的树,是一棵有着800年高龄的樟树,枝繁叶茂.旁边就是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我走进去参观. 一进 ...

  • 第七百七十二篇  东北地区的远古文化1

    X 这里讲的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指原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包括这两个行政区以北的属于锡林郭勒盟的范围).兴安盟.呼伦贝尔盟以及河北省的承德.唐山.廊坊三个地区( ...

  • (35)青浦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

    青浦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名称 批次 公布日期 所在街道 地点 年代 类别福泉山古文化遗址保护地1984.5.4重固镇福泉山周围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崧泽古文化遗址保护地1977.12.7赵巷镇 ...

  •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1)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于2006年5月25日公布,共计1080处.分四个大类:1古遗址,2 古墓葬,3 石窟寺及石刻,4 合并名单.没有古建筑类?有100多处合并名单,总量是第五批整倍. ** ...

  •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2)

    本篇要目: ********************************** 11.讲武城遗址  战国至汉                                           河北 ...

  •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3)

    本篇目录: ****************************************** 21.塔水河遗址 旧石器时代                      山西省陵川县 21.上郭城址和 ...

  •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4)

    本篇目录: *********************************** 31.朱开沟遗址 新石器时代至商                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 32.秦直道遗址 秦     ...

  •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5)

    本篇目录: ************************************ 41.城川城址 唐                              内蒙古鄂托克前旗 42.查干浩特城址 ...

  •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6)

    本篇目录: **************************************** 51.百草沟遗址 战国至晋                        吉林省汪清县 52.自安山城 南 ...

  •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7)

    本篇目录: ********************************* 61.辉发城址 明                         吉林省辉南县 62.五排山城址 战国至汉       ...

  •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

    本篇目录: ***************************************** 71.大墩子遗址 新石器时代                     江苏省邳州市 72.花厅遗址 新石 ...

  •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10)

    本篇目录: ******************************************* 91.郊坛下和老虎洞窑址 宋至元                        浙江省杭州市 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