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4科学思维常识(二)

专题二 “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内容简介

一、本专题的地位

本专题是《科学思维常识》具体内容的起始,主要介绍传统形式逻辑的一些基本常识。

作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一部分,本专题特别指出形式逻辑不是哪个学术权威臆造出来的,而是有其客观基础的。正如列宁所指出:“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些形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一)从知识体系角度

本专题以“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为引论,具体阐述了明确概念、准确判断、有效进行演绎推理的方法,以及合理运用归纳和类比推理方法,让中学生对传统形式逻辑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

(二)从能力目标的角度

本专题旨在培养中学生明确概念、准确判断、有效进行演绎推理,以及合理运用归纳和类比推理方法的能力。这也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备的思维技能。

(三)从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角度

本专题具有落实求真精神(善于求真)的功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求真要有工具。形式逻辑工具是其必不可少、最为基本的思维工具。只有学会运用这种思维工具,才能有效地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

二、本专题的内容结构

本专题从传统形式逻辑角度讲授了思维的基本规律、明确概念、准确判断、有效推理,以及合理归纳和类比等问题,围绕这样的主线,本专题设计了八框内容、一个活动建议。

基本结构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第一框)──概念(第二框)──简单判断(第三框)──复合判断(第四框)──演绎推理(上)(下)(第五、第六框)──归纳推理(第七框)──类比推理(第八框)(活动建议)。

第一框 “思维需要逻辑”内容分析

一、教学提纲

(一)不可自相矛盾

1.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客观性。

2.逻辑的分类;狭义逻辑的含义。

3.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含义。

4.不矛盾律的基本内容。

5.依据不矛盾律制定的思维规范。

6.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区别。

(二)不能骑墙居中

1.排中律的基本内容。

2.依据排中律制定的思维规范。

3.不矛盾律与排中律之间的关系。

4.不违犯排中律要求的有关情况。

(三)必须首尾一致

1.同一律的基本内容。

2.依据同一律制定的思维规范。

3.同一律与认识对象的变化发展。

4.形式逻辑基本规律与科学思维的关系。

二、结构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本框的逻辑结构

本框是专题二的引论,负载的主要任务有三:

一是指明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是科学思维的必要前提;

二是阐明广义逻辑与狭义逻辑的含义;

三是具体阐述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同一律的基本内容,违反依据这些规律所制定的思维规范会犯什么样的逻辑错误,运用这些思维规范应该区分和注意哪些问题。

1.不可自相矛盾

这部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概述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阐释广义逻辑和狭义逻辑的含义;另一方面是讲解不矛盾律的内容。

不矛盾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中的“第一”律。不矛盾律是规律,规律是客观的,具有普适性。通常所说的遵守或违反规律,实际上是指遵守或违反规律的要求,违反由规律所决定的思维规范。

对于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论断,如果同时进行肯定,就违反了不矛盾律的思维规范,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但是,揭示客观事物矛盾二重性的论断,不违反不矛盾律的要求。

2.不能骑墙居中

不矛盾律要求排除人们思维中的自相矛盾,强调“A不是非A”,即矛盾的论断不能同时为真,其中“必有一假”。

排中律进一步指出,“A”与“非A”不能同时为假,其中“必有一真”。对“A”与“非A”这样的论断,如果同时否定,就犯有“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3.必须首尾一致

同一律强调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自身必须保持同一性。但在不同时间或不同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同一律并不否认客观事物及人的思想认识的变化发展,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正确认识并不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遵守依据同一律制定的思维规范,不犯“混淆概念”或“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能够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二)本框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和操作建议

1.不可自相矛盾

这部分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1)第一个探究活动是两个矛盾的论断。

它有两问。

第一问的答案是:逻辑矛盾是思维混乱的表现,不是对客观事物矛盾二重性的揭示,不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第二问的答案是:人的认识必须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否则就会出现思维混乱,不能正确地反映事物。

(2)第二个探究活动是一个矛盾论断。

这里的答案是:由于可以溶解一切物品,而用来装这种溶液的器皿也是物品,也就会被它溶解,这样就无法盛装这种溶液了。这就违反了依据不矛盾律制定的思维规范,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所以这位青年无言以对。

2.不能骑墙居中

这部分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

(3)探究活动。

这个探究活动主要是从排中律角度来设计的。严格地说,这位学生的回答有两处不符合逻辑要求。第一处是:老师问:“你的作业做完了吗?”学生答:“我作业做得很认真。”这是违背同一律的要求,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第二处是:学生既说“我并没有说我的作业做完了!”却又说“我并没有说我的作业没有做完!”“作业做完了”与“作业没有做完”是两个矛盾论断,都给予否定,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3.必须首尾一致

这部分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

(4)探究活动。

这个探究活动是从同一律角度设计的。这个问题的分析,可参见课文中的“专家点评”。

第二框 “准确把握概念”内容分析

一、教学提纲

(一)什么是概念

1.概念的含义。

2.概念的特征。

3.概念与语词的关系。

(二)内涵“是什么”

1.内涵的含义。

2.定义的含义。

3.定义的逻辑结构。

4.下定义的方法。

5.定义的规则。

(三)外延“有哪些”

1.外延的含义。

2.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

3.划分的含义。

4.划分的规则。

二、结构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本框的逻辑结构

本框主要解说如何明确概念的问题,负载的任务有四:

一是阐明概念的含义与特征;

二是讲解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定义;

三是阐明如何明确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

四是讲解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划分。

1.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本质属性是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构成了事物属性的全部。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概念的逻辑特征是具有内涵和外延。概念需要通过语词来表达,但语词与概念之间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多义词可以表达多个概念;多个同义词可以表达一个概念;有的助词,如“的”“地”“得”“啊”“吗”“呢”等不表达概念。

2.内涵“是什么”

概念的内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对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反映,是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是定义。种差加属概念是常用的下定义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不能揭示所有概念的内涵,比如物质和意识等哲学范畴(难以找到比它们的外延更大的属概念)。在实际思维中,人们还用说明和规定等类似定义的方式,明确一些语词的含义或意义。用种差加属概念方法下定义,应该遵守下定义的规则。

3.外延“有哪些”

概念的外延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具有某种本质属性的对象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有哪些”。从外延角度看,概念之间具有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相容关系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全同、属种、种属、交叉关系;不相容关系是全异关系,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在思维实际中,误把反对关系当作矛盾关系,会犯两极化的错误。

明确概念外延的方法是划分。如果不需要将概念全部外延都揭示出来,可用列举的方法,这种方法有一个语言特征,就是有“等”或“等等”,表示没有穷尽外延。划分应该遵守划分的一般规则。

(二)本框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和操作建议

1.什么是概念

(1)探究活动。

这部分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这个探究活动旨在说明只有概念明确,才能有效交际,否则就会产生误解。

它有两问。

第一问的答案是:雨果之所以成了“笔杆贩子”,是因为宪兵误把“以笔杆子写东西谋生”当做“贩卖笔杆子谋生”。

第二问的答案是: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误解了“以笔杆子谋生”所表述的概念的内涵。

2.内涵“是什么”

这部分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2)第一个探究活动。

此探究活动旨在说明内涵必须明确,才能避免概念歧义。

它有两问。

第一问的答案是:两个猎人发生争执的焦点在于对 “一圈”内涵的不同理解。

第二问的答案是:要解决他们之间的争执,首先要对概念“一圈”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3)第二个探究活动。本探究活动主要从定义规则角度设计。

它有三问。

第一问的答案是:上述“商品”的定义,不是对商品本质属性的正确认识。

第三问的答案是:“商品是劳动产品”作为定义而言,犯了定义过宽的错误。因为“劳动产品”的外延大于“商品”的外延;对于“商品是用人民币交换的劳动产品”这个定义而言,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因为“用人民币交换的劳动产品”的外延小于“商品”的外延。

第二问的答案是:上述定义都不是对概念内涵的正确揭示。对于“麻醉就是麻醉剂所起的作用”这个定义而言,由于定义项“麻醉剂所起的作用”直接包含了被定义项“麻醉”,犯有“同语反复”的错误;对于“哲学不是文学”这个定义而言,由于使用了否定形式,不能揭示被定义项“哲学”具有什么内涵,犯有“否定定义”的错误。

3.外延“有哪些”

这部分设计了四个探究活动。

(4)第一个探究活动。

此探究活动在说明正确进行划分的重要性。

它有两问。

第一问的答案是:有的同学既是男同学又是体力强的同学,而有的同学是男同学但体力弱……这些情况是相容的,但安排的任务是不同的。这就使得一些同学不知道自己应该站在哪一排了。

第二问的答案是:老师安排任务时对学生的情况作了划分,在这同一次划分中使用了不同标准,正确的划分应该是在同一次的划分中只使用一个标准。

(5)第二个探究活动。

本探究活动在训练中学生对概念的辨析能力。

它有两问。

第一问的答案(略)。

第二问的答案是:“白马”的内涵多于“马”的内涵,因为“白马”既要具有“马”的一切属性,还要另外具有“白”颜色属性。但是,“白马”的外延小于“马”的外延。“马”的外延可以涵盖“黄马”“黑马”“白马”等所有马,而“白马”仅反映白色的马。显然,如果把“白马非马”解释为“白马不等于马”,则公孙龙的论证是正确的,但如果解说为“白马不是马”,则属于错误的论证。

“课桌”与“马”不仅内涵不同而且外延也无重合之处,它们之间属于全异关系。如果有人以整个宇宙为论域,说“课桌”与“马”都是物质的具体形态,这就在内涵方面具有相同性了,但这不影响它们在外延方面的全异关系。

(6)第三个探究活动。

此探究活动关于划分规则的问题。

这里的答案是:上述实例对“犯罪”“邮件”概念的划分都不正确。将“犯罪分为故意犯罪、过失犯罪、共同犯罪”“邮件有电子邮件、平寄邮件、国际邮件几大类”,都犯有“划分标准不一”的错误。

(7)第四个探究活动。

本探究活动是关于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揭示问题。其答案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