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 “叛逆青年”钱玄同


张中行说:“我是钱玄同先生的不成器弟子。”张于1931年考入北大后,听了一年钱玄同讲的“中国音韵沿革”。张中行晚年回忆说,钱玄同在教学过程中,不批考卷,异于常人:“第一次考钱先生这门课,上课钟响后,钱先生走上讲台,仍抱着那个黑色皮书包,考卷和考题发下之后,他打开书包,拿出一沓什么,放在讲桌上,坐在桌前一面看一面写,永远不抬头。我打开考卷,看题四道,正考虑如何答,旁坐一个同学小声说,好歹答三道就可以,反正钱先生不看。临近下课,都交了,果然看见钱先生拿着考卷走进注册科,放下就出来。后来才知道,期考而不阅卷,是钱先生特有的作风,学校也就只好刻个'及格’二字的木戳,一份考卷盖一个,只要答卷就及格。”

钱玄同
钱玄同自20世纪30年代起一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为中文系讲传统音韵学,偶尔幽默一把,令学生印象深刻。1936年,钱玄同在北师大中文系讲到“开口音”与“闭口音”的区别,一同学请他举一个例子。于是,钱玄同讲了一个故事:
北京有一位京韵大鼓女艺人,形象俊美,特别是一口洁白而又整齐的牙齿,使人注目。女艺人因一次事故,掉了两颗门牙,应邀赴宴陪酒时,坐在宾客中很不自在,尽量避免开口,万不得已,有人问话才答话。她一概用“闭口音”,避免“开口音”,这样就可以遮丑了,如这样的对话:“贵姓?”“姓伍。”“多大年纪?”“十五。”“家住哪里?”“保安府。”“干什么工作?”“唱大鼓。”
以上的答话,都是用“闭口音”,可以不露齿。等到这位女艺人牙齿修配好了,再与人交谈时,她又全部改用“开口音”,于是对答又改成了:“贵姓?”“姓李。”“多大年纪?”“十七。”“家住哪里?”“城西。”“干什么工作?”“唱戏。”
学生听了后,都笑得前仰后合。
在学生的心目中,钱玄同大抵是循循善诱的师长,“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名师出高徒,他培养了大批的文字语言学家,其中有魏建功。“平生风义兼师友”,用这句话形容钱玄同和魏建功的关系,恰当极了。魏建功非常佩服其师钱玄同,在于他能超脱流俗表里如一的安素务新。章太炎在北平讲学时,章门弟子大团圆。魏建功前去瞻仰章太炎风采,钱玄同向章太炎这样介绍:“这是魏建功,北京大学的同事。”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让魏建功非常感动,他绝不说这是“我的门生魏建功”。凡大学里的学生,钱玄同见面一概称“先生”,等相处熟了,就改称“兄”。

钱玄同雅好清谈,喜欢访友聊天,喜欢和朋友吃饭。长年吃饭馆、吃请,反馈到身体上,后果可想而知。钱的子女回忆:“父亲在1929年以后,患高血压症,血管硬化,神经衰弱。”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每一位学人都要做出生死抉择。钱玄同因病,没有南下或西迁。但他对黎锦熙表明心志:“决不'污伪命’!”他又对北师大秘书汪如川说:“请转告诸友放心,钱某决不做汉奸!”真是铁骨铮铮,掷地有声!

1938年夏,北平汉奸文人、伪古物陈列所所长钱桐病故。汉口的英文《楚报》误将钱桐为钱玄同,发了消息。钱玄同在南方的学子见到后,非常悲痛。虽北平已沦陷,仍有人寄去挽联等悼唁。家里人收到后,都瞒着他烧掉了,怕他生气,因为他对接受日伪聘任的人有切齿之恨。
1939年1月,为解决李大钊子女生活困窘和筹措赴延安的路费,钱玄同拖着病体,四处联系变卖李大钊的藏书。1月17日晚,钱玄同在战事刺激下,右脑血管破裂,病故于北平德国医院,享年仅五十二岁。
来源:各界杂志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