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不认同:这是个问题

文丨刘岩 · 主播丨啄二少

认同,是人类自然的心理活动。思想上认同,我们才能“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目标上认同,我们才能“大道行思,取则行远”。在很大程度上,“认同”是自主行动的前提。

认同一般来自两个层面:公众认同,即是来自情境对自我的肯定和承认;个人认同,则是自己对自我的肯定和承认。

亚里士多德曾说:以自身为对象的思想是万古不没的。按照这一观点,个人认同应该是重要和前提的存在。同时,人类作为社会性高级生物,彼此之间相互紧密影响,绝大部分人不能脱离群体而生存,因此,我们也必然受到自身以外的公众认同的影响。

由此,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希望实现自我认同与公众认同的最大重合,或者后者围绕前者成为同心圆。两个认同共同作用于我们的价值取舍、目标设定以及行为方式等,对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指导、调节和回馈。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哈利波特》中邓布利多校长曾有句经典台词:决定我们一生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现实中,我们经常面临公众认同与自我认同相交有限,甚至相离的情况,此时应如何选择?是放弃自我认同,在公众认同面前低头,比如“到了年龄而婚”而不是“为爱而婚”;还是坚持自我认同,在公众认同面前说不,比如哥白尼坚持“日心说”而遭受火刑?

认同与不认同,是冰与火的对抗?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如飞鸟与鱼的相隔?这个问题该怎么看?

01

保持自我认同的独立和清醒

每一个社会时期都有一种叫做“主流价值观”的东西。价值观形成期许,期许制造压力,最终通过“你该怎样怎样”对“我自己想怎样怎样”产生冲击。当然,如果“我自己想怎样”和“外界希望我该怎样”正好重合岂不完美。而,不重合呢?

在今年的高考状元中,有一位来自湖南耒阳的名叫钟芳蓉的女孩显得特别清奇。不仅因为她是一名留守女孩,靠一己之力位列湖南省文科第四名,还有一个原因是她报考的专业十分冷门:北大考古系。

消息冲上热搜后,网上曾出现不少这样的声音:

考古专业冷门,将来可能找不到工作… 家里条件不好,更应该报考金融这样的热门专业,好改善经济状况…

在这样的质疑声里,钟芳蓉的回复十分硬核:我个人特别喜欢,我觉得喜欢就够了呀!

在公众认同里,“财富、名誉、地位、热闹”自然比“冷板凳、低薪水、枯燥学问”要光鲜实惠。而在钟芳蓉的自我认同里,“冷板凳可以潜心研究”,“低薪水比不上高热爱”,“枯燥学问会增益于中国考古事业发展”。

哪个认同是对的?可以想象,不同的人不同的场景下,仍会有或此或彼的答案。

尼采说过:不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

答案不重要,比起认同之间的PK,更重要的是你是否听命于自己的声音。

在钟芳容的自我认同中,显然有比世俗功利更重要的考量。女孩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在“更好的物质+非热爱的事业”与“够用即安的物质+最热爱的事业”中做出了清醒而独立的理性选择。

自我认同应该由自己定义。不迎合,不流俗,从心出发,即便爬不了很高,但肯定能走的更远。

02

不陷入公众认同的温柔乡

坚持自我认同不易,迎合公众认同似乎容易的多。毕竟,被看作另类和与环境相融,后者现实中更有诱惑力。

但要知道公众认同并非真理的圭臬,有时“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在话语权不平等的社会里,所谓公众认同也可能是对无话语权人群的思想霸凌。而不顾是非善恶的公允和守正,一味迎合公众认同,享受“好好先生”的赞誉,引用孔子的话就是:乡愿,德之贼也。

公众认同可能在某一时期会有引领和推动进步的意义,而由于认知的惯性,其积极作用往往会随时过镜迁减弱甚至成为发展的桎梏。

构建新的公众认同绝非易事,可能会有既得利益者的阻挠,也可能囿于群体认知水平的滞后。虽意义深重,但道阻且长,必需勇气、智慧、坚韧的三重驾驭,只有真的勇士敢于投身于此。

鲁迅先生笔下这样描写: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不也是鲁迅先生本人么?

在中华民族的危难时刻,鲁迅先生通过口诛笔伐,嬉笑怒骂,极力唤醒世人对长期封建专制统治所塑造的公众认同的反省和反抗。从阿Q的“精神胜利法”,到祥林嫂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无一不是对当时公众认同的警醒和鞭挞。

不陷入公众认同的温柔乡,要有天生反骨,要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下对自我认同的坚持,以及变革公众认同的大无畏,也是推动社会进步最宝贵的力量。

03

认同的对立面不是不认同,而是存异

一个健康循环的自然生态,往往以生物的多样性为前提。多样性的缺乏,生物链的打破,则意味着整个系统容错率的降低。极端到单一化的情况,就好比在刀刃上跳舞,稍有差错就系统崩溃。在人类社会中同样如此。

当今社会下,价值多元性和道德相对主义愈加普遍。独断式的非黑即白,或排他性的非敌即友,这种二元论的思想显然与社会发展渐行渐远。

《道德经.第二章》中这样写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认同与不认同总是相对的,比如因为所站立场的不同,认知模式的差异,或者目标取向相左。

一个高明的领袖并不追求所有人的支持和认同,而是努力去促成各方达成一致。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作为明智的个体,君子也会与环境保持融洽,从公众认知中吸收借鉴的同时,仍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

认同的多元性总体上将创造更广的生存空间,发挥个体更多的潜能。试想,大家非要在一条路上挤破头往前冲,结果必定就是路越走越窄。而如果有更多条跑道,就有更多人可以自由向前。

当自我认同与公众认同出现分离,自我依旧可以从公众认同中吸取营养,并接纳不同于自我认同的存在。

万物生长,各自高贵。求同,不可强求;存异,符合天道。

04

认同的终极追求是善

《大学》中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同样,柏拉图把“善”的理念确立为世界的最高原则。

无论是自我认同,还是公众认同,并非永远彼此互搏,水火两重。现象世界之上,人类的终极追求是“善”,这个最圆满的境界。

认同与不认同,是相互的生发,共同的进化,推动我们持续向善,去抵达那处最美好的所在。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