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二十二
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二十二
承前篇
范式文字与象形文字最大的区别在于系统性。
《甲骨文字典》第83页:将“勿”视为'

’象耒形。'

’象耒端刺田起土。认为一举耒起土为一墢,墢与'

’(勿,卜辞中用为否定词)古音同。且'

’、'

’形近,故'

’字后世亦隶定为勿。这是没有依据全凭作者象幼稚园小朋友看图说话般想象。

《甲骨文字典》第1043页:“勿,从'

’从'

’。'

’象弓形,其旁之'

’乃所以表示弓弦之振动。引弓而发矢则弓弦拨动,故发弓拨弦乃勿之本义。卜辞借其声而为否定词。这种想象有很大的随意性。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好像自己发现了新大陆。其实纯属儿戏。只能给后世学者带来困惑,而没有一点实际帮助。

'

’、'

’皆隶定为“勿”,那么说明他们是同一个表达。而不可能一个是耒起土,一个是弓弦之振动。至少他们应该是关联的才可能被同定为“勿”。
《说文解字》以为:“勿,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杂帛,幅半异。所以趣民,故遽,称勿勿。”。这是象形论的又一个说法。
《说文解字》:“易,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祕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一曰从勿。”。“勿”在“易”字这里变成了“蜥易”的腿脚了。不过《说文解字》的作者好就好在能将异议同列。因此我们还能从中找到线索去分析“勿”字的源流而不被误导。
前一篇已经推导出:阴阳运转其现所光气变化之形是勿字之范式。凡以勿字作偏旁的字都与勿字有或多或少的关联。如:匆、吻、刎、伆、肳、物、芴、岉、䀛、沕、粅、忽、笏、匢、曶、囫、昒、易、圽、歾、昜。因为有共同的偏旁,所以意义也通常会或多或少地有一些关联。而不是各归各全不相干。
以为阴阳运转其现所光气是在表示一种改变或变化。如果我们要将眼前的事物变化掉那么就是对眼前的事物一种否定。所以“勿”有否定的意思。表示不,不要:请勿动手。勿谓言之不预(不要说没有预先说过)。
《说文》引《秘书》说云:日月为易,象隂阳也。《参同契》之说亦与此同。罗泌云:日月为易。而文正为勿,勿者月彩之散者也。故曰散于日下则为易。散于日上为曶。相对为明,对而亏为昒。易者朔也。所谓朔易。昒者晦也,明者望也。昒者望而食者也。是故西曰昒。谷明都在东南而朔易。二郡俱着于北。此皆罗泌之说也。慎按昒即昧字。《史记》昧爽作昒爽。庄子云:冉求问于仲尼曰:昔吾昭然而今昒然何也。曰:昔之昭然神者,先受之。今之昒然,且为不神者,求也是昒。即昧之证也。古字晹谷作易谷。昧谷作昒谷。易取日中于地,而月彩沉也。后世字从日为晹,是有二日也。
易、曶、昒同样是日、勿两范式叠加。因为位置不一样,所以产生的意义也不一样。又如:杲、東、杳。是一样的道理。这些字不是一个一个造的。而是一种有机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