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红薯情

红薯情

秋日高照,秋风萧瑟,红枫带着苍郁和深沉的格调,展示着独有的风采;水杉昂挺着强劲的身躯,守护在公路两旁,伸出干巴的枝条,向我们亲切致意!我们的车驰骋在宽阔的柏油路上,将山山水水抛在后头,终于抵达目的地老家。

老家,青石黑瓦,炊烟袅袅,鸡鸭牛羊,田园风光,历历在目。在红薯成熟的时刻,人们起早摸黑,忙忙碌碌,为红薯的收成而累得精疲力尽。

丈母娘,在自留地里种了一些红薯,正值收成之季。我们歇息片刻,一起去挖红薯。说实话,我已经三十多年没和体力劳动结缘了,但劳动是人民的本色,劳动是最光荣的。我们操起锄头、畚箕、扁担、镰刀等农具,往自留地去了。老婆割红薯藤,我挖红薯,小姨子捡红薯。一会儿,红薯装满畚箕,由老婆先挑回家,我和小姨子继续挖,就这样连续劳作三、四个小时,把一块自留地的红薯挖个溜打精光,一担担挑回家,垒着像一座小山似的。

这时,虽然我们都汗流浃背,口干舌燥,手掌起泡,累得浑身疲惫,但一看一大堆两头尖尖中间胖胖的红薯,我们的心却乐开了花。因为这一大堆的劳动的成果是用汗水浇灌出来的,这是孤寡在家的妈妈一根苗一根苗辛勤种下,又一次次的施肥、呵护的劳动成果啊!

中午时刻,饥肠辘辘,由于对红薯的情有独钟,我想到了老婆的拿手绝活:红薯饼。全家人拍手叫好,老婆即刻系好围裙,带上袖套,取了不大不小八只红薯,洗干净后,放在锅里隔水焖蒸。约15分钟,老婆用筷子搓一下,基本熟了,再把蒸红薯锅里的水倒掉,取出红薯加入适量细砂糖,用勺子一起捣碎。捣碎后拌入糯米粉和面粉适量(糯米粉和面粉比例2:1),一起揉成面团,直到不黏手,再适量加点牛奶(加牛奶会更香甜),把面团揉成光滑不开裂(因刚挖的红薯不是很粉,所以不要捣得很碎),然后分成小圆团,把白芝麻放入圆团子中间,再把圆团均匀压扁,调整一下圆滑的饼状,把一半的圆饼表面刷层山茶油放入烤盘,烤箱上下温度180度,烤20分钟出“盘”。再在锅里放一点油,烧热转小火,放入圆饼,煎一会翻过一面,两面金黄就大功告成了。这样,一面是烤的,表皮很有嚼劲,里面是软糯香甜的;另一面是煎的,整块都是软糯软糯的,带点油味。这时,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垂涎欲滴,一个接着一个,吃得津津有味。三、四个下肚,肚饱眼不饱的。

回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集体种植的红薯,都是将它刨成丝,晒成“红薯干”后,按口粮基分的多少,分配给每家每户当主粮(那时的稻谷产量极低,一年一家也分不到多少谷子)充饥。可辛辛苦苦忙一年所分得“红薯干”不够农民半年的口粮,每年都靠国家的“供应粮”补给,来解决全年的温饱。

在物质充裕的当今,偶尔种些红薯,并不是作主粮了,而作为“添加品”调节人的口味而已。我们面对一大堆的劳动成果—“红薯”,只是各自挑选一点大小匀称,表面光滑干净的,带回我们的第二故乡—居住在城镇的家。留下的再由其他至亲、好友、邻居前来选“美”;剩下坑坑洼洼的、挖时打破的或有其它缺陷的,就洗净煮熟供给猪、牛、鸡、鸭享受。

与当年相比,而今真是太幸福了!幸福来自于国家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归功于“三农”惠民的践行。

太阳已从西边慢慢地斜去,我们打点好装红薯的行囊,趁着乍暖还凉的秋色,上了自备车又驰骋在远去的路上,仿佛一种乡愁,和着萧瑟的秋风,让人思绪万千……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林春国,笔名:平屹。浙江温州人,喜欢:独坐窗台下,品尝云雾茶;欣逢灵感事,拙笔自涂鸦。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