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8】世外桃源“躲一躲”

  前俩月刚去大东北的1318“鸡窝”躲了一阵热,这俩天又到大西郊的550“鼠洞”避了一天暑,工作节奏的放缓令我得空提升自己的马斯洛需求层次,开始思考起人生意义、生活真谛、事业价值等宏大命题。

  宋代的青源禅师在回首三十年的参禅苦旅时,曾经提出经典的人生三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三重境界,完全源自认知的改变,而客观事物并未发生任何变化。这种看似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区别,恰恰就是我们理解与认清人生意义、生活真谛、事业价值的基点所在。

  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人生初期是率性耿直的,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爱就是爱、恨就是恨……总之,眼见为实,我们相信所看到的一切就是它眼中的样子,世间万物似乎都可以这样子简单区分。然而,复杂的世界真的有那么简单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当我们慢慢长大、渐渐成熟,我们似乎反而有些糊涂:原来认为是真理的真相或许只是假象,原来以为是科学的理论可能隐藏谬论。正如一个段子所调侃的社会现象:商人越来越像教授、教授越来越像商人。山不像山,水不像水,使我们对于人生的认识陷入了混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当我们掌握了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性多样性,横看成岭侧成峰,这时再放眼去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不过山水之间多了一些内涵,此水非彼水,此山非彼山。

  三重境界,有点儿像另一则经典故事。第一重境界的人只能看到幡动,第二重可以通过幡动看到风动,第三重则能客观地看到幡动亦或风动的背后是心动。“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静,何处染尘埃!”随着境界提升,练成火眼金睛,我们便会对如何做人做事、对怎样去有意义地生活等无数人追问一生的问题看得愈加透彻。

  遁入世外桃源,逃离俗界烦扰。在逍遥无羁中物我两忘,内心会更清澈澄净;在枕流漱石中品味人生,眼睛会更明亮有神。放下,有时是为了更好地拿起;思考,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不管前方是啥样,我们且行且珍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