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3年,我犯过的三大常识性错误 | 五百强员工说
作者是一个摸鱼上班、准时下班的打工人。
——杨柳杰
如在文中找到错别字指正者
一字三元先到先得
听过很多职场大道理,但依然未能升职加薪?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各位职场人基本只停留在学习理论的阶段,但是学了之后实践结果如何,极少有人认真总结、成文分享。
我有一个朋友,在世界五百强企业上班,每天坚持总结自己的工作心得,此篇即为他在五百强打工3年以来的反思与总结。
标题所言三大常识性错误包括“不关注外部招聘市场”、“不关心行业发展趋势”、“不相信上级领导建议”。
他所真诚分享的那3年亲身爬出来的三大坑,希望对还在员工岗位打滚的你有所帮助。
当然,他踩坑的经验也不代表就是真理,职场路上的每一步,还是得你自己走一趟。
以下为原文。
今天写写我在五百强的近3年中,犯过的一些常识性错误。
之所以说是“常识性错误”,是因为这些错误背后的道理看起来都太简单了。不过,故事都是真实的,犯过的错都是血淋淋的。

不关注外部招聘市场
所有牛逼的职业规划师都喜欢跟你聊“定位”。
他们会问你,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下班后你喜欢做什么事情?你擅长做什么工作?如果你有很多很多钱,你会投入这些钱用来做什么?
用“喜欢的”、“擅长的”、“赚钱的”这三个维度来帮你瞄准一份工作。
听起来特别有道理,对不对?我曾经也是这么觉得的。因为我也是用这个方法给自己找到工作。

那时候,我没有关注外部招聘市场的变化。直到有一天,我上网搜索工作岗位,才大吃一惊:原来市场的行业变化、岗位的丰富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
于是我才明白:了解外部招聘需求,其实是非常好的了解整个用工市场和职业发展趋势的途径。
而不关注招聘市场,其实是一种鸵鸟心态,把自己封闭起来,只研究自己的爱好和能力,然后自我感觉良好。
用人单位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他们不一定有机会用自己的嘴巴告诉你。但是,他们一定会用自己的钱和时间投票。
如果某个工种经常被企业用高薪聘请,一定说明了它在某些方面更符合企业的需要,也说明它在某种程度上更适合职场人的发展。
关注和了解市场上同类型岗位的招聘需求后,初级的方法是:照抄,岗位要求有什么能力,自己也写上自己有什么能力。
而高级一点的方法是:洞察企业在岗位招聘背后的需求,找到更独特的那个特征,融入到自己的简历里。
部分职业规划师没有告诉我们的是,真正的职业规划是既要考虑到自身的爱好、能力和条件,也要关注外部招聘市场上所有类似的岗位。
比如你喜欢写作,也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曾经做过传统媒体行业的编辑,就可以考虑往更高薪资的互联网行业新媒体编辑岗位跑。
多多关注外部招聘市场,万一你找到了一份比目前工作更好的工作职位呢?

不关心行业发展趋势
设想一下,公司要开展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新业务,需要一个新的负责人。
如果你是高层领导,你会从已有的得力干将里提拔一个,还是从市场上招聘一个有类似经验的人?
高层领导往往都是选择后者。为什么呢?因为老员工学习新业务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执行新业务又要走很多弯路,才能最终走到正确的方向上。

花钱买一个有类似经验的人才,既可以加速新业务的发展,又可以降低业务失败的概率。领导的想法是这样的。
如果员工想成为新业务的负责人,就应该提前搜集到新业务的信息,并提前根据新业务或新赛道来提升自己某方面的能力。
如果你有心,还可以跟领导交流你对新业务的看法,说不准领导会提拔你当新业务的负责人,让你当个“小管理”。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职场人。

不相信上级领导建议
对于一个世界五百强企业员工来说,这点说起来特别可笑,但确实是真事。
每一个职场人都有为自己辩解的时候。
领导说东,员工说西。领导说可以,员工答不行。领导说这样做才对,员工心想做不做没关系。
员工总是一昧认为领导的建议或想法是错的,却没有深入思考自己这个“怀疑领导”的想法有没有问题。
最low的员工是不信任上级领导,也不照做。
优秀的员工是相信领导,理解领导意图并认真执行下去。
最excellent的员工是完善领导的建议并争取相应资源,把工作做得更好的同时又为自己争取到了下一次加薪的机会。
大道理讲完了,最后提醒一句:领导建议要多听,升职加薪的忽悠或鸡汤要少信。

文章求点赞
以上就是五百强企业员工犯过的三大常识性错误。
另外,我每周至少写一篇与职业技能、职场套路、家庭矛盾有关的干货文章,希望你点一个关注,这样你想看的时候就不会找不到了。
谢谢你,愿你早日升职加薪!
杨柳杰是谁?职场领域阅读80万+的创作者,互联网公司的一级教练,已累计解答了300个学员的职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