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唐代奇书将《道德经》解为兵法,还用儒家观点来阐释老子!

先秦经典《道德经》《老子》),是道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古往今来,人们通常认为这是一部哲学著作。

不过,由于《道德经》中包含有兵家思想,甚至不少章节中还直接论兵,因此历来有一种观点认为,《道德经》是一部兵书

《道德经》

例如,《隋书·经籍志》兵家类即著录《老子兵书》一卷,今已失传。

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在《中国史稿》中也指出:“《老子》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又是一部兵书”。

这方面比较重要的传世文献,是明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收录的《道德经论兵要义述》,为唐朝人王真所撰。

这是一部以《道德经》来立论的古兵书。

书中说,《道德经》五千言,八十一章,“原夫深衷微旨,未尝有一章不属意于兵也”,即认为《道德经》每一章都是讲兵法的。

从该书的前言来看,王真是唐宪宗时的朝议郎、汉州(今四川省广汉市)刺史,兼掌军事,这部书是他进献给皇帝的,皇帝还专门作了批示。

李唐皇室自认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王真虽是文官,但职掌地方军事,故以《道德经》论兵进献皇帝。

《道德经论兵要义述》

不过,正如有学者所指出,这部唐代兵书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在于它形式上虽然是根据《道德经》来论兵,但是发挥的主要不是道家的思想,而是以儒家的基本观点进行论述。

也就是说,这是一部杂糅儒道,以儒解道的兵书——尽管它被收入《道藏》,被视为道家的典籍,而非儒家。

下面,我们不妨举几个例子,来看看这部奇书是如何以儒家话语论述道家经典的

1.《道德经》第一章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里的“玄”,是幽昧深远之意,显示出道的精深奥妙。

而《道德经论兵要义述》则这样阐述:“盖天地之道,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是为一玄也;圣人之道,代天理物,各正性命,复为一玄也。故曰:玄之又玄。”

其中,“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出自《论语·阳货》孔子的话:“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而“各正性命”,出自儒家五经之一的《周易》乾卦彖辞:“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上善若水

2. 《道德经》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里,老子以水性来比喻上善者的人格:水性柔,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滋润万物而不与相争,这是最完善人格应具有的心态和品行。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也就没什么怨咎。

而在《道德经论兵要义述》中,则是这样论述的:“且夫争城,杀人盈城争地,杀人满野。语曰:君子无所争。又曰:在丑不争,争则兵,矧乎王者,岂固有争乎哉!”

其中,“杀人盈城”、“杀人满野”,出自《孟子·离娄上》:“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君子无所争”,出自《论语·八佾》中孔子的话:“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在丑不争,争则兵”,出自儒家经典《孝经·纪孝行章》:“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基本上是引儒家的经、据儒家的典,来解释道家的不争。

柔弱胜刚强

3.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云:“柔弱胜刚强。”

在刚强和柔弱之间,老子宁愿居于柔弱一端。这是因为老子洞见到:看上去柔弱的东西,由于它的含藏内敛,往往较富韧性;看上去刚强的东西,由于它的彰显外溢,往往暴露而不能持久。

这种“柔弱胜刚强”的说法,还见于《道德经》第四十三章、第七十八章。

而《道德经论兵要义述》则对此论述道:“此亦非谓使柔弱之徒,必能制胜刚强之敌,直指言王侯者已处刚强之地,宜存柔克之心耳!”

实际上是不赞成“柔弱胜刚强”,只是说身居高位的人,要有谦卑之心,所以它后面讲“故谦卑俭约,即永享其年;骄亢奢淫,即自遗其咎”,主要还是儒家的观点。

孔子问道于老子

在先秦,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有许多对立之处。所以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

不过到了后世,“儒道互补”,却形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底色。

这一进程,可以说也反映在了《道德经论兵要义述》——这部儒道合璧的兵书中!

    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