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涵谈中国传统绘画的危机及花鸟画大写意

中国传统绘画的传承和发扬面临危机,不仅是衰退,而是会消失。打压传统绘画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新文化运动时候,就把传统绘画当成封建糟粕而欲灭之,甚至连汉字都要消灭,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图文/李涵

金鱼图 李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传统绘画面临双重压力。一是社会压力,要破旧除陈,传统绘画受到歧视,只因为毛主席一首咏梅诗,画家可以画梅花。第二种压力是学术上,西方科技引入中国,使中国绘画在教学上无立足之地。西方美术重科技,中国传统绘画重人文。东西方各自有路,本无高低之分。但是西方美术在培养学生造形能力、颜色等方面有优势,占据中国美术教育的课堂,有限的几节传统绘画课,也只是走过程,学生学不到什么。

松鹰图 李涵

说到美术教育首先要提的是徐悲鸿先生。徐先生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人。他早年学国画,后来出国学西画。先生的成就很高,他的中国画、油画都好,但成就最高的是他的素描。他在教学中也最强调素描,说素描是一切造形艺术的基础。他的这个说法有道理,但不全面,因为中国历代传统画佳作,都是没学过素描的人画出来的。对他的这种教育理念,当时就有传统派画家、教师反对,造成秦仲文、李智超等人罢课离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以人物画为主。人们称之谓徐蒋体系。潘天寿先生对此提出异议,说先把脸洗干净。潘先生的话只能让他主政的浙美画人物时脸上不着墨,但阻挡不了素描,只是画家不在脸上着墨,而是用色彩微妙变化解决了面部的形体关系,他们在教学上也是重视素描的,学过素描的人和没学过素描的人在画面上能够体现出来,当然这是指人物画,而当时学校教的都是人物画。

金猴图 李涵

徐悲鸿先生的主张,当时就有人反对,现在有更多的人反对。但是他的这个主张在全国都得到全面落实,纵观全国的美术教育,都是从素描开始,以素描训练造形能力为主要课程。不仅如此,从中小学学美术都要学素描。因为美术院校招生考的就是素描。入了学校练素描,只有掌握了素描才可以设计画面,抄照片搞创作。

双猴图 李涵

这种自下而上的以素描为主修的结果,中国传统绘画艺术难能有发展空间。前两年我看过广美国画系花鸟研究生的毕业画集,以工笔为主,有个别的小写意,都是精心设计,作品装饰性强,像工艺美术,像日本画,没有一张传统的中国画。最近在手机上看到央美中国画本科生毕业画,也一样是精心设计,秀难度,没见到一幅传统国画。

多知 李涵

国家的美术院校尚且如此,中国传统绘画还有望传承发扬下去吗。如何才能培养传统画家呢?有人说是恢复传统的师徒制,但这不是根本。现在有人搞的师徒制江湖气很浓,有的自己都不会画画,招了不少徒弟,弄个热闹而已。学习中国传统绘画有何途径呢,简单的说也就是三句话:即南齐谢赫六法论的三条,搞明白了走下去就能有所成。画好画主要是,会造形、有技法、精笔墨。六法中的一句为应物象形,就是写生,照着实物画,速写也行慢写也罢,以画像为目的,能画像了也就有了造形能力,再一句话就是传模移写,就是临摹好的作品,这就和练书法临帖一样,通过临摹作品掌握了画画的技巧。再就是骨法用笔,也就是通过练书法提高自己的笔墨功夫,笔墨功夫是在练书法和画画中得以提高。有造形能力,会技法,精笔墨。也就学而有成了。下面再说说花鸟画。

猫竹图 李涵

在人类文明中,画是最早出现的,由于画的载体绢和纸存世时间的局限。我们能看到的基本是以唐以后的作品。中国画最早出现的是人物画,开始花鸟只是人物画中的点缀,唐以后才形成独立的画种。

虎斗图 李涵

中国画在分类上为人物、山水,花鸟三科。题材以花鸟科最为广泛,除去人物山水画以外的题材都归到花鸟科里,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杂草树石各种器皿都是花鸟画。到唐代花鸟画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如曹霸韩干的马,韩滉戴嵩的牛,还有佚名的百马图,边鸾的花鸟画,都达到令现代人惊叹的程度。但花鸟画的真正高峰在宋元。艺术不同于科学,科学随着时代越来越先进。而艺术不同,某个时代创作的辉煌,是后代无法达到的,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如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中国所谓的唐诗晋字汉文章,就是说某个时期达到的艺术高度是后人无法企及的。

铁弓缘 李涵

我们可以创造当代的艺术辉煌,个人也能取得很高的成就,但没必要一定和古人比高低。那个要超越毕加索,超过八大,超过齐白石的自吹,只是人们的笑料。

乾坤寥落岁将阑 李涵

宋朝由于徽宗皇帝嗜画,画家社会地位高,画家为了取得皇帝的欢心,一个个争奇斗艳,精心刻画,造成了花鸟画的空前绝后的高峰。元朝入主中原,宋朝画家尚在,他们为新的朝廷服务,是宋画的后续,保持了一定的宋画水平。后来人们一直公认为花鸟画高峰是宋元。我在刚入美院时,有的老师也这么说。只是后来搞推陈出新破四旧,没人这么说了。人们到故宫绘画馆看到宋人的花鸟画,就是看几个小麻雀就能下结论,其生动自然精妙绝伦,还有宋徽宗的画。后人不论如何工细,如何华丽,也无法和宋元画比,没有可比性。就是张大千、于非闇这样的大师也是对宋元的画很敬畏,他们水平也是没超过宋元。

唯有秋苔伴幽禽 李涵

不过以上说的都是工笔花鸟画。写意花鸟画发展的比较晚,虽然宋元有梁楷、牧谿、王冕等有写意画传世,但画少不成规模,元朝以后写意花鸟画发展的很快,逐渐形成主流画派,以林良吕纪为代表,达到空前的高度。大写意花鸟画形成得最晚,大写意画开启于徐渭八大山人,后经扬州八家直到清末民初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等大师把大写意发展到顶峰。鉴定作品是不是大写意,没有科学的定论。我个人认为评定为大写意画有两个理由:一是作品非常草率,如徐渭,其作品笔头不大,但他横涂竖抹,信笔纵横,只能称其为大写意。另一个理由是粗笔大墨,一看就是大写意。大写意只是一种画法,不能说是高级艺术,大写意画的不好,也不是好画。但画大写意对笔墨功夫要求得很高,光有造形技巧的人画不好大写意。根据现代的美术教育,重造形轻笔墨,所以也画不了大写意画。

雨细鱼儿出 李涵

清末民初大写意花鸟画达到空前高峰。现在大写意花鸟画难以后继。光靠老年大学画牡丹是继承不了传统书画艺术的。吴齐潘李后继无人,现在没有大家。传统的大写意花鸟画面临消失的危机,盛极而衰可能是不可逾越的规律,吾辈自无回天之力。

李涵,1940年生,祖籍河北,自幼酷爱绘画,16岁成为国画大师李苦禅的入室弟子。1961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郭味蕖、田世光、肖淑芳、李斛等名家。70年代又受教于艺术大师吴作人先生。他先后在天津工艺美术学院、广州民族民间艺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任教,桃李满天下,培育出很多绘画人才,为弘扬民族文化艺术做出了贡献。

李涵画风淳朴,取法自然,60多年的砚边耕耘,执着追求,悟出了民族绘画的精髓。他以深厚的笔墨功底去探求物我相融的境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他的画洒脱中透出豪放,苍劲间含着浑厚,笔墨中彰显着传统。他的大写意笔走龙蛇,天人合一,气脉相通,寥寥数笔,丹青跃于纸上,可谓艺术奇葩。作品取材广泛,花鸟、动物、人物、山水无不涉及,作品淋漓洒脱,拙中见奇。李涵题材广泛,尤以画猴见长。他笔下的猴,神态逼真,惟妙惟肖,妙趣横生,堪称一绝,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美的享受。他的作品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文汇报》、《人民画报》、香港《美术家杂志》等多家媒体做过报道。

1989年北京电视台为其拍摄专题片《李涵和他的画》。同年5月23日李涵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画展由十世班禅大师和吴作人先生为画展题名。画展开幕时,吴作人、肖淑芳先生亲临现场参观指教。画展当日下午,北京电视台首播专题片《李涵和他的画》。5月23日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中国美术馆李涵画展作为新闻予以报道。

李涵曾多次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国家领导人和外国驻华使馆作画。多次举办画展,出版发行个人画集、论著多部。多次讲学,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守护者。

雨细鱼儿出 李涵

双鱼图 李涵

五子登科 李涵

熊猫图 李涵

湘西纪游 李涵

美酒当歌 李涵

鹤舞 李涵

微风燕子斜 李涵

书法作品 李涵

书法作品 李涵

书法作品 李涵

书法作品 李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