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善良的九种表现

“以和为贵”当个有好脾气的人,有时候反而会害了你。遇到事情,退一步未必都能海阔天空。退缩不能解决问题,过度懦弱只会造成伤害。讨好、忍让、过度善良,都无法彻底的解决问题。

事实上,这个社会不可能永远公平分配,只有你能为自己发声。聪明也是成功的特质,“好脾气”是有原则、有底线的。善良的人很容易陷入过度善良的盲点,而在生活中,常见的过度善良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 表现一:永远将别人的事情放在第一位

生活中总有一些滥好人,他们明明没有时间和精力做分外的事,却还是愿意放下自己的事先帮别人解决问题;他们明明还没做完自己的工作,却总是先处理别人的工作。这些人非常仗义,但缺乏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他们很少认真的替自己着想,也不懂得将自己的利益放在别人的利益之前。这种过分善良的举动一方面容易被人利用,另一方面容易耽误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

# 表现二:责任感过强,自我感觉良好

这种人拥有奇怪而坚定的思维,总是认为“没有我不行,所以我有理由去帮助别人”,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有求必应,来者不拒,无论对方提出什么要求都会答应。他们不喜欢让自己置身事外,也不习惯弱化自己的角色。通常情况下,他们的责任心「过强」,只要有人提出请求,无论他们是否有能力去做,都会将别人的事情当成自己的工作来对待。

# 表现三:同情心与同理心氾滥

同情心是人类社会情感中很重要的成分,很多人都会同情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人,或是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人,并且会尽可能帮助他们改善生存环境。不过,过度善良的人往往同情心泛滥,只要看到有人处于弱势,无论对方是好人还是坏人,行为是否合法合理,他们都会本能的伸出援手。

# 表现四:对于别人的得寸进尺保持妥协和让步

很多人做事缺乏尺度,没有自己的主见和底线,面对他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请求时,往往表现得很懦弱,而且脸皮比较薄,不懂得如何拒绝,即使自己不想帮忙,也会想办法迎合他人的想法,因此常常被人牵著鼻子走。

# 表现五:和自己关系好的人都应该帮忙

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常常会依据亲疏远近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因此会更愿意将善意留给自己最喜欢,或是和自己交往最深的人。正因为关系密切,我们很容易毫无防备的帮助他人,愿意为之付出一切。殊不知,有时候,他人的需求就像一个无底洞,无论我们付出再多可能都难以填满。

# 表现六:别人找我帮忙就是相信我

过度善良的人有一个明显的特质,那就是把所有人都当好人,对别人的请求毫无防备。在他们看来,任何人上门来寻求帮忙都代表着对方信任自己,而为了这份信任,他们会不加思索的直接认定托付者就是好人,对方的确值得帮忙。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人都会利用他人的善良做坏事,甚至恩将仇报。

# 表现七:被对方骗了,还要继续帮忙

过度善良的人容易上当受骗,更糟糕的问题是,他们在上当受骗后仍旧不知道如何拒绝他人,不懂得反抗,还是继续保持「老实人」的作风,于是一再重复着上当受骗的戏码,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懦弱表现,会让他们陷入恶性循环。

# 表现八:任何错误都值得原谅

人人都会犯错,而这些错误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他人,有些无心之过造成的影响很小,可以平静看待,但是当遇到错误的影响力和破坏力很大,并且犯错者从主观上就对受害者不够尊重时,这种错误根本不值得原谅。而过度善良的人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他们看来,任何一种形式的错误都值得原谅。

# 表现九:我不付出可能会有不良后果

许多过度善良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不去帮忙和付出,可能会在对方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帮别人。”为了在别人面前留下好形象,拥有更好的名声,我们会表现得过于热情,并且很容易就被他人道德绑架。所以也可以说,人们会过度善良是因为过于在意形象。

以上情况是过度善良的常见表现,当你过度善良的时候,会感觉自己较为软弱,缺乏灵活变通的能力,想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改变过去那种“只要自己没有原则的全力付出,就能够让自己变得不可或缺”的错误想法,并且为自己每一次的善良行为都设定一个基本的原则和底线,确保自己不会同情心氾滥。

想要赢得他人的尊重,不能仅仅依靠无止境的付出和无底线的妥协,丧失原则的善良只会让自己不断陷入被动,不断产生挫折感。因此,在接受请托前一定要先分析这个要求是否合理,并且评估所提供的协助能不能产生正面的影响,以及弄清楚自己需要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

只要请求超出“法律和道德规定范围内,自己有必要去做而且也有能力做好”的界线,就一定要谨慎看待,避免被人道德绑架。

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要什么,才能谈维持健康的人际界线。

在人间有人间的互动规则,个人的精神境界再高,回到生存的层面,界线还是要整理出来。

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有拒绝的权利,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让对方清楚:“无论对我提出什么要求,都有被拒绝的可能,因此必须考虑我的感受,给予我足够的尊重。”

祝愿你我,都能认清自己是谁,活在自己心里,而不是他人嘴里!

以上文字节选自书田文化【周维丽《别让好脾气害了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