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盗版横行的钻石加工业
印度作为全世界最大的钻石加工国,承担着把大量毛坯石加工成成品钻,然后投放到下游市场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使用一系列的现代化仪器,比如需要提前扫描毛坯石的内部晶体结构,这样才能以最高效率规划出切割的路径,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机器都需要软件的支持,否则是不会自己运行的。按正常的情况,加工厂应当购买正版的软件,然后按使用次数来付费。也就是说,你做一次扫描,就付一次钱,如果机器闲置不用,就不需要付费。这是合理、合法的行为。
但是为了节约成本,不少印度工厂(尤其是小厂)会选择“破解版”,也就是盗版软件来操作。一部分小厂其实就是作坊,它们连机器都买不起,所以干脆把毛坯石送到有机器的大厂,让他们帮着扫描。而不少大厂也会采用盗版软件,做完扫描检测之后向小厂收取一定的劳务费。
从John Jeffay的文章来看,这种操作在印度已经成了常态。
今年一月份,一个由50名当地官员组成的调查组“突袭”了一家孟买的公司DBC。DBC全称Diyora & Bhanderi Corporation,是号称“世界最大的钻石扫描中心”。他们在脸书上的主页是这样的:

据说这次突袭是因为调查组怀疑DBC里存在偷税漏税和“不具备文件证明的扫描器”等现象。当地的报纸也报道了这个事儿,据说调查组扣留了一百万颗左右的钻石和大量的现金。总之这事儿闹得非常大(只是咱们国内没有什么报道),那些扣留的钻石也只有等到DBC能出具一些“书面文件”之后才能归还给它的客户们。
在钻石科技领域有几家非常有名的公司,其中就包括了以色列的尚灵(Sarine)。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很喜欢尚灵公司的,而且我个人认为,尚灵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和近年取得的成就足以独步天下,对钻石行业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就连尚灵公司也公开表示,盗版问题在印度已经非常普遍,“有一些使用这种'服务’的甚至是戴比尔斯的看货商”。
David Block(尚灵CEO)认为,在解决这类问题的时候,司法程序的滞后是最大的困难。“即使是在(印度)最高效的司法系统下,我们还是需要很久的时间才能解决一桩上诉。所以我们不得不采用法律系统之外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
“盗版现象在最近四五年里越来越猖獗。之前他们只是破解那些仿制的程序,现在已经发展到了直接拷贝我们的硬件,并公开地向客户提供技术服务。”
不仅是尚灵这样的大公司,就连印度本地的那些规模较小的钻石科技公司也会面临盗版的问题。大家在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发出软件之后,经常会在很短时间里被盗版侵权。
当然科技公司也不是傻子,它们会各自采用类如软件升级等方法来迫使盗版者“跟着跑”。只是这并非长久之计。
“这不仅是财务的问题,更是企业道德的问题。钻石行业本来就面临着很多消费者的质疑,如果再加上盗版的话,那说闲话的人会更多了。我们不能继续对这种违法现象装瞎子。”
其实大伙儿应该都明白,盗版的根源,就是贪婪。有人说“没办法啊,机器太贵买不起,费用太高交不起,只能做盗版”,但这绝对不是一个正当的理由。就好比我们不能说“工作赚钱太辛苦,不如去偷去抢”一样,以看似合理的名义侵犯合法公司的权益,是绝对不可取的。也有人说“凭什么给那些软件公司交保护费”,那你倒是自己开发一个牛x的系统出来呀?人家投入了人力物力,你凭啥跟这儿做了小偷又喊冤?
不过讲一句实话,盗版问题是基本不可能杜绝的,因为只要有利益在,就有人铤而走险。这种情况不但发生在钻石业,也发生在其他各个行业。就拿自媒体来说,到处“抓取”文章和视频的事儿还少么?我每天都能发现一些平台自动抓取《钻石观察》的文章和视频,不署名、不打招呼,只是拿来贴自己网站上获得流量。虽然可以“一键维权”,但抓取现象还是每天都会出现,而且平台对这些账号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维权了最多删帖,第二天继续抓取。我这么个小自媒体都能每天被侵权,那些大公司就更不用说了。
还是那句话,只要有利益在,就有人干龌龊事儿。
当然了,我并不是什么悲观主义者。我相信这个世界还是有基本的公平性的,钻石行业的规范程度会不断提升。只不过,我宁愿把希望寄托在日渐完善的法律法规上,而不是对人性的盲目信任。
“如果没有监督,连国王都不可信。”——潘恩定理。
May the DiamondSpectator®️ be with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