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府无私为家国(十八届叶圣陶杯决赛佳作)

(0)

相关推荐

  • 【颍州文学.散文】武帅||父亲的账单

    父亲的账单 文/武帅 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看到三个鼓鼓的装满废纸的化肥袋,里面的纸涨出了袋口.我问那是什么,母亲说:"那是别人欠你爸的医药费",我惊了一下,然后说:"不要 ...

  • 黄国平:​家

    阅读本文前,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我用心做,您免费看.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家是生命的摇篮,家是亲情的港湾, ...

  • 我想去趟天堂

    --清明将至,以此旧作缅怀天国之亲人 假如真的有天堂,我想我的母亲肯定在那里,在我的心目中,母亲就应该住在那个最神圣的地方.母亲是个很平凡的人,但是我认为,母亲的伟大恰恰在于她的平凡.都说母爱最伟大, ...

  • 刘紫韵《我的军人老爸》|中国少儿文学微刊98期

    中国少儿文学微刊  第98期 写作班学员作品 刘紫韵   浙江省长兴县第六小学401班 雏笔生花写作实战班第4期毕业生 我的军人老爸 大人的话中经常会有感恩这两个字,他们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知道要 ...

  • 郭红元:那年除夕,娘的歌声……

    那年除夕,娘的歌声-- 郭红元 我娘啊!一辈子都在等. 娘小的时候,爷爷在抗日在解放大西南在抗美援朝,娘就坐在村头的皂角树下,望着山外的那条小路,望着望着:后来我爷爷负伤了从朝鲜战场撤了回来在牡丹江住 ...

  • “妈,我今年回不去了,门口有你的快递,有惊喜哦”

    显微故事  · 9小时前 关注 正是因为无法团圆,一份特殊的礼物更显弥足珍贵.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显微故事"(ID:xianweigushi),作者:显微故事编辑部,36 ...

  • 散文||一生的等待

    一生的等待 奶奶炕头上有个枣木箱子,娘说,那是奶奶的嫁妆,甭说打开了,我们就连靠近都不敢. 奶奶十二岁参加儿童团,给八路军站岗.查路条,十八岁当村里妇救会主任,奶奶泼辣干练,工作起来风里来雨里去,十乡 ...

  • 想哪儿说哪儿---偶尔流泪是享受

    小叔家兄弟朱志国在老家群里发了两张照片,还附了说明,说图中电扇是三十年前我买给爷爷奶奶的,现在只剩最高档还可使用了. 志国说的对,这台电扇确实是三十几年前我买给爷爷奶奶的,不过颜色被岁月消磨变了,该是 ...

  • 熬粥(十八届叶圣陶杯决赛佳作)

    B卷第二题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喝粥的传统.粥,有时是养生的享受,有时是生存的底线:既能体现文人墨客的生活雅趣,又承载着黎民百姓的温饱追求.如今,粥仍然是我们餐桌上最常见的食物之一,也同样融入了生活的各 ...

  • 路(十八届叶圣陶杯决赛佳作)

    B卷第一题 下面这段文字出自李大钊的散文<新的!旧的!>.文中所描写的北京道路,既是写实,也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一种隐喻.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同样也 ...

  • 擦黑板(十八届叶圣陶杯决赛佳作)

    A卷第二题 请以"擦黑板"为题写一篇作文.题目亦可自拟,但内容必须与"黑板"直接相关. 擦黑板 刘佳琦(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高三) "来,同学们把这几个 ...

  • 祭拜(十八届叶圣陶杯决赛佳作)

    A卷第一题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中国人历来最重视的就是家族的传承,最反对的就是"数典忘祖". 日常生活中,家里的老人 ...

  • 擦黑板擦出火花(十八届叶圣陶杯决赛佳作)

    A卷第二题 请以"擦黑板"为题写一篇作文.题目亦可自拟,但内容必须与"黑板"直接相关. 擦黑板擦出火花 侯佳蕙(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高三) "黑板上老 ...

  • 唯变化未变,唯爱国不变(十八届叶圣陶杯决赛佳作)

    B卷第一题 下面这段文字出自李大钊的散文<新的!旧的!>.文中所描写的北京道路,既是写实,也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一种隐喻.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同样也 ...

  • 做一只有灵魂的碗,盛一碗生活的哲学(十八届叶圣陶杯决赛佳作)

    B卷第二题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喝粥的传统.粥,有时是养生的享受,有时是生存的底线:既能体现文人墨客的生活雅趣,又承载着黎民百姓的温饱追求.如今,粥仍然是我们餐桌上最常见的食物之一,也同样融入了生活的各 ...

  • 时间之外的归属(十八届叶圣陶杯决赛佳作)

    A卷第一题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中国人历来最重视的就是家族的传承,最反对的就是"数典忘祖". 日常生活中,家里的老人 ...

  • 那道刻满岁月的疤,也刻满了中国的苦难历史(十八届叶圣陶杯决赛佳作)

    A卷第一题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中国人历来最重视的就是家族的传承,最反对的就是"数典忘祖". 日常生活中,家里的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