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佩华||连载电视剧剧本《山村教师》第十九集、第二十集

关注天安门文学,时代潮流,用文字温暖人生!

【作者小传】刘佩华,大专学历,教师,山西人,现居北京,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散文随笔作品有《点亮心灯》《等待》《父爱如山》《大山情怀》。小说作品有《爱是一盏灯》《过年》《死神》《过河》。诗歌八月有《春雨》《父亲》《母亲》《故乡的雪》《我爱你中国》《思念》《乡村教师》等。

电视剧剧本《山村教师》

文/刘佩华

故事梗概:1995年, 以刘浩、郭红梅为代表的五名青年教师奔赴偏远山区从事教育事业,彻底改变了原来山区教育贫穷落后的面貌,体现了青年教师耐着清苦、甘守寂寞、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讴歌了新一代青年教师扎根山区从事教育事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同时鞭策和抨击了教育战线中腐败分子的丑恶嘴脸和肮脏的灵魂,展现了青年教师在改革开放中敢于创新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宽广无私的博大胸怀。

主题歌曲:感恩的心

剧中人物小传:

刘  浩:男,23岁,和平里中学政治老师,职务:班主任。

朱元香:女,23岁,和平里中学英语老师,职务:副班主任。

马  强:男,24岁,和平里中学化学老师,职务:班主任。

王海燕:女,23岁,要儿庄小学老师。

郭红梅:女,22岁,鬼不理小学老师。

王德文:男,44岁,和平里中学,职务:校长。

吴启元:男,38岁,和平里中学,职务:副校长。

肖会良:女,37岁,和平里中学,职务:会计。

邢芳平:女,21岁,和平里中学教师。

孟记奎:男,41岁,和平里中学,职务:校长(第二任)。

赵晓东:男,43岁,和平里中学,职务:教导主任。

黄月明:男,29岁,和平里中学老师,职务:班主任。

程升华:男,28岁,和平里中学老师。

刘长荣:男,30岁,和平里中学老师。

李长山,男,42岁,和平里中学教师。

王小虎:男,10岁,要儿庄小学学生。

王芳芳:女,王小妮 女

李小花(女)、李双成(男)、张翠翠(女)均为要儿庄小学学生。

张学峰,男,46岁,和平里乡教办主任。

王一平:男,42岁,和平里乡教办支部书记。

马志华:男,44岁,和平里乡教办副支部书记。

黄一鸣:男,41岁,和平里乡教办教研室主任。

李玉柱:男 ,47岁,要儿庄村村长。

白玉鹅:女,45岁,李玉柱妻子。

王兴国:男,42岁,要儿庄村村民。

朱云山:男,40岁,要儿庄村村民。

贾青林:男,39岁,要儿庄村村民。

徐媛:女,21岁,和平里中学英语老师。

赵小龙:男,24岁,赵晓东之子,职务:和平里中学后勤人员。

杨志峰:男,29岁,教育局人事科长。

陈晓梅:女,40岁,赵晓东妻子。

林平:女,42岁,王德文妻子。

魏建国,男,15岁,和平里中学学生。

何春梅:女,38岁,魏建国母亲。

黄晓娟:女,14岁,和平里中学学生。

吴玉梅:女,38岁,黄晓娟母亲。

刘德福:男,60岁,刘浩父亲。

梁冬梅:女,57岁,刘浩母亲。

刘强强:10岁,刘浩之子。

任雪梅:女,20岁,和平里中学特岗教师。

郭晓红:女,21岁,和平里中学特岗教师。

郭晶晶:女,16岁,和平里中学学生。

赵晓红:女,15岁,和平里中学学生。

王小二,男,25岁,要儿庄村村民,职业:木匠。

周红星:男,15岁,和平里中学学生。

杨宝平:男,15岁,和平里中学学生。

吴强:男,45岁,教育局局长。

郭瑞:男,44岁,教育局副局长。

马长文:男,44岁,教育局人事科科长。

刘婶,女,50岁,鬼不理村村民。

李婶:女,50岁,鬼不理村村民。

李叔:男,53岁,鬼不理村村民。

李晓娟:女,15岁,和平里中学学生。

牛成阳:男,35岁,和平里乡卫生院医生。

李玉峰,男,15岁,和平里中学学生。

贾小刚:男,15岁,和平里中学学生。

杨晓军:男,15岁,和平里中学学生。

李晓峰:男,15岁,和平里中学学生。

王顺德:男,52岁,王海燕之父。

柳小凤:女,50岁,王海燕之母。

朱春生:男,48岁,朱元香之父。

孙志琴:女,47岁,朱元香之母。

黄晓丽:女,14岁,和平里中学学习委员。

公安甲、公安乙。

学生家长一、学生家长二、学生家长三。

医院护士、人贩子。

第十九集

  1、场景:日  内

     和平里中学

肖会良办公室

△刘浩坐在肖会良对面。

刘:肖老师,你找我来有什么事?

肖(边看收据边说):全校交费的情况就剩下你们班的魏建国一人,我想了解一下情况,但他只是哭,也说不清楚来龙去脉,我也不想再追问了。

刘:这事儿你不用管了,我具体问一下他。

肖(高兴地):我找你来就是要让你跟魏建国沟通一下,看什么时候交费,我这里要结账了。

刘:好的,明天我给你回话。

肖:好吧!

 2、场景:日  内

   和平里中学

刘浩办公室

△刘浩在办公桌旁,学生魏建国流着眼泪站在对面。

刘:“建国啊,这次入学只有你一人没交学费。”

魏(哭得更厉害):“嗯!”

刘:“有什么困难可以跟我说。”

魏:“我家里只有爷爷奶奶,他们没钱。”

刘:“你爸妈呢?”

魏:“我妈去外边打工了,我爸......”

刘:“你爸呢?”

魏:“我爸去世了。”

刘:“好,知道了。我给你交。”

魏:“老师..........”

刘:“建国,只要你好好学习,好好报答爷爷奶奶,还有妈妈,这就够了。”

魏(跪下):“刘老师,谢谢您,我会报答您的。”

刘(赶紧去扶魏建国):“建国,你干嘛?”

△魏建国抱着刘浩的腿大哭,刘浩也流下了眼泪......

  3、场景:日  内

     和平里中学

     会计办公室

△刘浩站在肖会良对面。

刘(边掏钱边说):肖老师,魏建国的学杂费我帮他交吧!

肖(诧异的):怎么,你了解情况了?

刘:魏建国爸爸去世多年,妈妈在外打工,家里全靠她一个人养家糊口,他还有个妹妹上小学三年级,都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真够可怜的,我给他交了。

肖(微笑):“刘浩,你也不容易啊,全校数你工资最少,还要管父母的生活,这还要给魏建国交学杂费?”

刘:“肖老师,魏建国初中三年的学杂费我包啦。”

肖(摇头):“真不容易啊。”

 4、场景:日  外

某县城

建筑工地

电话亭里

△魏建国正在给他妈打电话。

魏建国:“喂,阿姨,我是小魏,叫我妈接一下电话。”

△(魏建国妈妈在工地上做饭,他叫何春梅。)

△某建筑工地,工人们正在开饭。

旁边电话亭有人喊:“何春梅,你儿子来电话啦!”

工人们喊:“何春梅,你儿子来电话啦。”

何春梅边擦手边向电话亭跑去:“来啦来啦......”

何春梅拿起电话气喘吁吁:“建国,是不是学校要交学杂费?”

魏:“妈,我班主任刘老师帮我交了。”

何(大惊):“是吗?真好这老师,别怕,妈会感谢他的,回去再去看他。”

魏(擦眼泪):“妈,你有空先给刘老师打个电话,你走的时候我把刘老师的电话写在你的电话本上了。”

何:“知道了儿子,我会给你们刘老师打电话的,你好好读书,有事就问你刘老师,妈这里忙,先挂啦。”

魏:“好吧,妈妈再见。”

1.场景:日                 

和平里中学

 刘浩办公室

△电话响了......

刘浩拿起电话:“喂,谁呀?”

何春梅在工地电话亭:“是刘浩老师吗?”

刘:“我是刘浩,你是?”

何:“哎呀,我是建国他妈,在城里打工,建国前几天给我打电话说你交了学杂费,要谢谢你呢,你真是一个好老师。”

刘:“阿姨,别客气,关注留守儿童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建国这孩子学习好又听话,您也不用担心,你们又都不在家,我这当老师的就要像父母一样照顾,您放心吧!”

何春梅感动地:“孩子,等阿姨发了工资给你寄回去。”

刘浩着急地:“阿姨,不用不用,您这挣钱也不容易,建国的学杂费以后您就不用管了。”

何:“哎呀,不行呀,阿姨回家以后去学校看你,啊!”

刘:“好吧,阿姨,您安心工作吧,再见!”

何:“再见,孩子!”

△何春梅放下电话抹着眼泪自言自语“天底下还有这样的好老师!”

6、场景:日  外

    和平里中学门口

魏建国妈妈背着一袋核桃,在大门口碰见了校长。

魏建国妈:“请问,刘浩老师住哪里?”

孟:“你找他有事吗?”

魏建国妈:“我来给他送点核桃。”

孟:“送核桃?为什么给他送核桃?”

魏建国妈:“刘老师给我儿子交了学费,我也没有钱还,就......”

孟:“哦哦,这样啊,前面第一排,第一间。”

魏建国妈:“谢谢啊!”

7、场景:日  内

    和平里中学

    刘浩办公室

△刘浩伏案备课,有人敲门。

刘:“请进!”

建国妈:“刘老师好,我是魏建国妈妈。”

刘:“您好,您好,快请坐。”

△ 建国妈把核桃放在地上

建国妈:“刘老师啊,我这段时间打工不在家,他爸去世的早,爷爷奶奶也年纪大了,多亏您对孩子的照顾,还给他交了学费,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就拿了点核桃,希望您不要嫌弃。”

刘:“大妈,建国是好孩子,学习好又听话,再说,我的学生有困难,我帮他是应该的,您太多心了。赶紧把核桃拿回去吧!我知道咱们村里全指望收了核桃卖钱呢,我尝几颗就行了,(刘浩顺手在里边抓了一把),剩下的你拿回去吧。”

建国妈:“孩子,你就收下吧,你看我大老远背来的。”

刘(思索片刻):“大妈,要不这样吧!核桃你留下,中午我要做一顿汤给学生喝,就当你感谢我了,好不?”

建国妈:“好倒是好,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要给他们煲汤喝?”

刘:“根据我长期观察,孩子们由于营养不良,造成上午第三节课时孩子就犯困,注意力不能集中,所以我就想用红枣、山药、核桃等做成汤,让他们第二节课下了的时候喝一杯,给孩子补充营养!”

△刘浩掏出一沓块钱。

刘:“大妈,这钱你拿着,也不多,一是我买核桃的钱,二是给您的辛苦钱。”

建国妈:“哎呀,不行,刘老师,核桃是我拿来送给你的,再说了做顿汤有什么辛苦的。”

△刘浩把钱塞在建国妈口袋里。

刘:“你的核桃反正是要卖的,您大老远背来了,就卖给我。”

△建国妈刚要掏钱,被刘浩一把按住。

刘浩:“赶紧做汤吧,孩子们快下课了,我去大灶拿口锅,今天先做小米核桃大枣汤。”

刘浩拿出小米大枣放在建国妈面前。

刘浩去大灶拿锅。

建国妈(一边走捡米一边念叨):“真是好老师啊!”

第二十

 1、场景:日  内

    和平里乡政府门口

△停着一辆白色的客车,刘浩提着两个大箱子从客车下来。

肖会良从后面走过来。

肖会良(给刘浩打招呼):“刘浩,这开学来还带了什么东西啊?”

刘浩(往后看):“肖老师,这是我从城里买的豆浆机和保温桶。”

肖(疑惑地):“你这是要干什么?”

刘浩:“肖老师,我早就跟您说过,学生上课到了中午第三节课就犯困,我通过观察和了解,是学生体质有问题,营养不良,前几天我在建国妈妈那里买了30斤核桃,又在商场买了些大枣、山药,想给学生熬汤喝,每天中午休息的时间每人一杯,你觉得怎么样?”

肖:“你这还挺细心的啊,但是这可是要破费的?”

刘:“破费是小事,只要学生上课精神能够振作起来好好听课,能提高学生成绩就行。”

肖:“刘老师啊,恐怕你的行为又要引起其他人的嫉妒和反对,然后又要给你什么罪名,你说你这么做值得吗?”

刘(非常有信心):“值,只要我做得是为了学生好,就值得。”

肖:“你以前的“一对一辅导”不是也遭到其他人的反对和嫉妒了吗?”

刘:“只要是新生事物,只要你搞创新,总会招到部分人的不理解和反对,甚至嫉妒和打击,我认为这是正常的。”

肖:“你心胸宽广,能包容万物,遇到一般人早就不干了。”

刘:“肖老师,我做的事我认定是对的,我就要坚持下去,别人的反对和打击只能更加鼓足我的勇气,只能更加快我的步伐,“ 一对一辅导”最后不是教育局认可了吗。在全县推广了吗。”

肖:“你可真行!”

刘:“我的一名同学已经在北京成立了教育培训机构,它的模式主要就是'一对一辅导’,规模很大的,效果很好,前段时间给我打电话说,他那里人数不够,要我去帮忙,你说我怎么能走呢,我这一班学生我怎么能放得下?”

肖:“你太敬业了!”

刘:“以后我要把学生中午这杯汤也推广到全县,甚至全国,每个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年龄,每天都要有一顿营养餐、一袋牛奶或一杯营养汤。 ”

肖:“刘浩,你都快成教育专家了。”

刘:“不能说是专家,而是在教育的路上艰难的探索着。”

△肖会良、刘浩对视,哈哈哈哈....一阵笑声.......

△俩人边说边往学校走去。

2、场景:日  外

    和平里中学

△下课钟敲响。

△孩子们都纷纷拿水杯去灶房打水喝,只有刘浩班的孩子端着水杯向刘浩办公室跑去。学生们开心的端着碗喝着核桃红枣汤。

△孟记奎在办公室看的一清二楚。

 3、场景:日  外

和平里中学

    厕所

△孟记奎在厕所。

隔壁女厕所两个女老师在谈话。

女甲:“刘浩对他们班孩子真够好的,每天打水给他们班的孩子熬汤喝。”

女乙:“我倒是也听说了,那熬得是什么汤啊?”

女甲:“听学生们说,好像是什么红枣核桃汤。”

女乙:“这不是变相对学生收钱吗?”

女甲:“啊?不是吧?刘浩可是出了名的好老师,怎么能干这事呢?”

女乙:“我感觉得他之前弄得那个“一对一辅导”也是对学生变相收钱。”

女甲:“不会吧?”

女乙:“你想啊,他工资又不高,还得养老人,他肯定得这么干啊。”

女甲:“那你说,学校怎么不管呢?”

女乙:“我看啊,不是不管,是没能力管吧。”

女甲:“怎么没能力呢?”

女乙:“你不知道吧,我可听说,这孟记奎可是靠着关系当上校长的,当然没能力了。”

......

△孟记奎听到这里,把烟头丢了,拿脚踩了几下,走出厕所。

 4、场景:日  内

 和平里中学

校长办公室

孟记奎打电话

△县教育局,王德文接电话。

王:“喂,谁呀?”

孟:“王主任,是我啊,孟记奎。”

王:“孟校长啊,有什么事吗?”

孟:“我想跟您说说关于刘浩的事。”

王:“刘浩,就是你们中学的教师刘浩?他能有什么事?”

孟:“王主任啊,这个刘浩,上次那个“一对一辅导”的事还没弄明白,现在又让孩子们买什么红枣核桃汤。”

王(惊讶):“还收费?”

孟:“当然收啊,要不他图什么?”

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刘浩其他方面都不错,收点费也没什么,他也要养家糊口啊。”

孟(严肃):“王主任,我原来也是这么想的,可是其他老师都说我无能,我不能不管啊。”

王:“人多嘴杂,你就别听那闲言碎语,别往心里去。”

孟:“这样吧,你给局长汇报一下,有时间来我们中学一趟,调查一下,剩下的就交给我吧!”

王:“好,我时间过去一趟。”

△王德文说完把电话挂上。

 5、场景:日  外

    和平里中学

△学生们在院里活动。

△建国妈从校门口进来,四处寻找,走到学生中间。

建国妈:“孩子,见我家建国了吗?”

女孩:“魏建国吧,被校长叫走了。”

△建国妈径直向校长办公室走去。

△刚走到门口就看见自己儿子出来了。

△建国见自己妈妈来了,扑在妈妈怀里就开始哭。

建国妈:“孩子,出什么事啦?”

建国(擦着眼泪):“妈,校长让我来证明刘老师给我们喝的汤是收钱的,还让我签字。”

建国妈(大声):“你签啦?”

建国:“没有。”

建国妈:“那就好。儿子,妈要走了,来看看你,你有什么事就找你们刘老师,妈过春节就回来。你去上课吧,妈去找你们校长去。”

建国:“妈,你干啥去?”

建国妈:“我去给他们做个证人,证明刘老师没收钱。”

建国:“妈,你别去,教育局的人都来了。”

建国妈:“那正好,你赶紧去上课吧。”

△建国妈走向校长办公室。

 6、场景:日  内

    和平里中学

   校长办公室

△ 王德文、孟记奎、肖会良都坐在椅子上商量刘浩一事......

△ 建国妈闯了进来。

△ 三人惊奇地看着建国妈。

建国妈(大声):“我来证明,刘浩给孩子们喝的汤是不收钱的。”

王:“哪来的泼妇,这是学校,别瞎叫唤,出去、出去。”

建国妈(声音更大):“学校怎么啦,学校不允许有人来啦?”

王:“这是学校,你一个农村妇女瞎掺和什么?”

建国妈:“我没有瞎掺和,我就是来证明一下,刘老师给孩子熬汤是买的我的核桃。”

孟:“哦,我想起来了,你是给刘浩送核桃的大妈。不是送的吗?怎么又成买的了?是不是刘浩让你来编瞎话的?”

建国妈:“本来是要送给他的,可是刘老师人好,还给了我钱,说是买我的核桃。”

王:“那你也不能证明刘浩没收学生的钱啊?”

建国妈:“那我儿子告诉你们说刘老师收钱了吗?”

王(笑着):“刚刚那个是你儿子?怪不得,一个德行。”

建国妈(大怒):“哦哦,你就是原来在这里当校长的王德文吧?什么素质啊?”

王(站起来):“我当校长怎么了?”

△孟记奎见情况不妙赶紧上前劝阻王德文。

孟:“王主任,息怒啊。”

建国妈(不甘示弱):“你在这儿当校长强奸人家女教师,贪污公款,还升到教育局,教育局真是眼瞎了。”

王德文(满脸通红):“你...…你放屁,你血口喷人,哪有这样的事。”

建国妈:“人在做,天在看,多行不义必自毙。你会遭报应的!”

孟(劝说建国妈):“大妈,你就少说两句吧。”

建国妈:“哼!今天我用性命担保,刘老师绝对没有收学生的钱。”

王:“你个农村妇女,命值几个钱?”

△ 建国妈气的在地下团团转,右手使劲挥向玻璃窗,玻璃碎了,划破了她的手掌,鲜血直流,左手顺手在墙上撕下一张纸放在办公桌上写道:“证明,刘浩老师没收学生一分钱。何春燕。”

△ 建国妈的手指还在滴血,孟记奎傻眼了,在场的人都傻眼了。

孟:“吴老师,快扶大妈去包扎。”

△ 吴启元扶建国妈走出办公室。

 7、场景:日 内

     王德文家

△王德文和妻子在吃饭,桌上放着四菜一汤,一瓶酒,王德文(很郁闷的)喝酒,一杯又一杯。

王妻(边吃边劝):“别喝啦,你说你有高血压,也不注意,喝多了又耍酒疯。”

王(边喝边说):“今天我要喝个够,解解愁,一个农村妇女骂我,你也说我,我王德文做错什么事了?”

林平(把王德文酒瓶夺走):“别喝啦!”

王德文瞪大眼睛,怒气冲冲。

王:“林平,你这个不凭良心的东西,你弟弟的女儿是怎么转成正式教师的,你哥哥的儿子是怎么成为正式教师的,都是我王德文(拍着自己的胸脯)的功劳,是我把刘浩、郭红梅的名额调换过来的,你知道吗?啊?你知道我费了多大的劲吗?”

林平推王德文:“坐下吃饭,别说啦,又喝多了。”

王(醉醺醺的样子):“农村娘们骂我是贪官,我就是贪,不贪能有今天吗?朱元香怀上我的孩子,啊,我的孩子,他赵晓东什么都不知道,还给儿子娶朱元香,我...我多么神通广大啊.......哈哈哈哈…….”

△王德文摇摇晃晃的站起来,林平打了王德文一耳光。

林(非常愤怒):“不提不上火,你这老东西在外面乱搞,我打死你。”

△拿起酒瓶想吓唬王德文。

王德文看着林平这举动,恼羞成怒。

一抬手将饭桌掀翻在地。

王(满脸通红):“去你妈的,老子怕谁,赵晓东和老子合作拿公款,老子拿了大头,你……你…… 他妈的笨蛋,哈哈哈......”

△林平赶紧去捂王德文的嘴。

8、场景:日  内

       和平里中学

       校长办公室

△ 孟记奎、刘浩对坐。

孟:“你的情况我不了解,只是听别人说。”

刘:“孟校长,这么多年了,你还不了解我吗?给学生们喝的汤,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补充营养,不让他们每天上第三节课时犯困、走神,提高学习效率。”

孟:“这次是我不对。没想到还遇到主持公道的建国妈。”

刘:“你应该先找我了解情况,这大家都知道了,影响多不好。”

本文编辑:韩晗

天安门文学纸刊视作品质量优中选优刊发,所有来稿均在天安门文学平台展出,纸刊选稿无关打赏、无关点赞,就一个纳入海选的范畴,即文章浏览量达到600者,就可以纳入选稿库,从选稿库中选取优秀作品上刊。

来稿除诗歌外,只要不涉及政治和宗教,其它文学裁休均不受限制,来稿请连同作品和详细地址发送到收稿人微信韩晗h15101221693,紫色玫瑰hudongmai ,作品一旦采用,即送一本样刊作为稿费免费赠阅,赠阅外每本收30元工本费和快递费。

天安门文学杂志,集文学、文艺、文化三位一体,主要刊发原创首发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故事、摄影、书法、绘画等体裁,欢迎投稿。打赏10元以内不发放,10元以外,一半赏金作稿酬(10日内结算),其余赏金作为平台运营,请加稿费发放人素素微信j13603499693。自愿参与,适度打赏。投稿说明:要求原创,文责自负。拒绝抄袭剽窃和一稿多投。如发生任何纠纷,与本平台没有任何关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