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庚焕彩敦本祠
长庚焕彩敦本祠
李氏敦本祠,是威邑南乡金花垱李氏的分支祠,位于威远县新场镇三佛村横屋基,即葫芦口水库大坝右岸的长宁坡上,与“三尊佛”奇峰为邻。李氏敦本祠呈四合院布局,由李雁题、李宸英父子修筑于清嘉道年间。李宸英(1784-1856),族名特旭,又字沁园,威邑增生,撰有《长宁坡记》一文收录于金花垱《李氏族谱》。先曾在鹿洞、鹅湖等书院讲学二十年,其侄子邹鲲在《例授登士郎邑增生李公宸英字沁园先生行略》一文中,有“经传鹿洞,学讲鹅湖”文句留声。其后曾以幕僚(或师爷)身份,跟随族叔祖李慎彝进士税驾闽台,在前《行略》文中有“爰辞婆城以遄征,望闽省而税驾”、“一帆舟渡台湾,数载踪停淡水”等文句忆踪。
2005-2006年,前台湾新竹市长、学者蔡仁坚先生,两次来威寻访淡水同知李慎彝史事,笔者陪同职责所需,亦曾两次踏访李氏敦本祠,那时祠堂四合院尚基本完好,李氏后辈居住其中。浏览那时的数码照片,葫芦口水库、三尊佛、长宁坡、李氏敦本祠的风景和人物,往事浮现于眼前。四合院式的敦本祠建筑,似乎带有闽省土楼的风格。高大的祠堂大门上,有精美的石刻楹联和人物故事。长庚焕彩门额石刻,四个楷书大字,颜体书法,遒劲有力,十分醒目。石刻上联:敦伦纪纲常,笃族睦宗,百代簪缨推倚马;下联:本嘉言懿行,诒孙翼子,千秋俎豆绍犹龙。楹联对仗工整,内涵丰富,书刻精美。敦本祠第二门亦有石刻楹联。上联:时逢盛世,冀后昆耕读俭勤,续千秋血脉;下联:泰开会运,序老氏本源嫡派,享百代蒸尝;四字门额待录。李雁题、李宸英父子的墓,就在敦本祠背后坎上,墓碑刻立于清咸丰八年(1858)。05年去敦本祠时,在祠堂大门前,我为李氏后辈拍了两张9人合影照;在三尊佛下民居旁,还为亭亭玉立的小姑娘拍了几张4人合影照;回县城后,我将照片一一洗印,并托人带给了他们以留念。06年,蔡先生再次来威,陪同他访威的还有台湾的黄先生,县委统战部张正兴部长和县政府杨忠县长热情地宴请他们,以尽地主之谊。我和毛建威、易冠军、省委统战部的一名同志,以及罗德高师傅等人,则全程陪同蔡黄二人走访现场和进行文史交流。两天的访问,走访了李慎彝的老家木牌坊、李慎彝的墓地老虎山、李慎彝家族多处封赠碑遗存现场和李氏敦本祠。在敦本祠,蔡先生、黄先生、我和建威,与守家的李媳母女,合影于长庚焕彩大门前。祠堂依旧,但那时居住其内的李氏族人不是迁居,就是进城务工去了。我们还参观了葫芦口水库大坝,得到了省长葫灌区管理局的支持,并受到水库管理所李新跃所长的热情款待,在所内食堂午餐,食野生鱼,饮本地酒,气氛热烈。两天的走访活动,两岸的民间交流,真实的生活场景,朴实的人物语言,同胞之情,倍感亲切。
前日老友李八中传来李氏敦本祠的近照,照片可见长庚焕彩大门仍在,但四合院敞坝内杂草丛生,柱础残留,屋内已少人居住。祠堂破败之景,令人感叹,唏嘘不已。光阴荏苒,世事变迁,青春少女,渐失容颜。十五年过去了,原照片上的那4位小姑娘,早已为人妻为人母。而今李氏敦本祠,也已物是人非。由于房屋的残破,主人拆旧建新,或伴随城市化进程的脚步,族人离散北东南西,祠堂老屋逐渐失去了族人的修补传承,进而将会在大自然的洗礼中消散于无影。
长庚焕彩,一世辉煌,祠堂残景,祖辈心伤!古迹探访,文化寻根,历史再现,真情长存。李氏敦本祠是永远驻留在李氏族人心中的乡愁,因为它凝集着李氏先辈耕读传家、笃族睦宗、诒孙翼子、千秋百代的美好愿景。李氏敦本祠也是海峡两岸历史文化的纽带,因为它还承载着乡贤李慎彝、李宸英宦迹闽台,治理开发台湾北部的历史功绩。祠堂需要保护,历史不能忘记,文化需要传承,代代持续努力。
陈廷德草于柳城温江
二〇二〇年五月七日星期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