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孩子才肯听?

今天读的是《P.E.T.父母效能训练》第5章——如何倾听不会说话的婴儿和第6章——如何说,孩子才肯听。

在前面的章节中,书中提到“积极倾听”这个概念,即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用接纳性语言(详见读书:《P.E.T家长效能训练》第3章)来与孩子沟通,帮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而非接管孩子的问题。

婴幼儿而言,他们还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问题,或不能清楚表达,父母如何去协助呢?婴幼儿儿的需求很多都是生理上的需求,比如饥饿、口渴、疼痛、不舒服等,一般他们会用啼哭(非语言信息)来表达,父母需要根据与孩子相处的经验来解码,这也意味着父母要花大量的时间来陪伴孩子。基于了解的基础上,父母再把解决问题的机会还给孩子,从而发展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比如书中第91页提到的例子:

那么,面对稍大一些的孩子,我们如何说,孩子才肯听呢?让孩子“听我们”,其实是让孩子帮忙解决我们的问题,即当孩子的行为以某种具体的方式阻碍了父母享受生活,或是满足自己的需求或权利,令父母无法接受时,我们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关于问题的归属,可以参考《“行为窗”的概念和应用》)
比如当你上了一天班,非常疲劳,想要坐下来休息一会儿时,孩子缠着你跟他玩,你会怎么说?
“去找点其他东西玩吧!”
“如果你不停下来,我就生气了!”
“没看到我很累了吗?”
“你为什么不出去玩?”
“你应该懂事一点。”
“你只是想要我的关注,对吧?”
“你真没有同理心,爸爸这么累了还要缠着我玩。”
……
其实以上对话,要么命令指、警告说教,要么直接替孩子给出解决方案,或说出贬损孩子的话。这样的做法会产生四个负面的影响:
  • 让孩子产生对抗情绪,他们更会固执己见。
  • 让孩子感到内疚和懊悔。
  • 让孩子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解决问题。
  • 让孩子觉得自己不那么重要,爸爸妈妈或许不爱自己。
那么,面对我们的合理需求与孩子的行为产生冲突时,我们到底如何沟通才能皆大欢喜呢?书中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用“我—信息”来代替“你—信息”来沟通。“我—信息”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行为+感受+影响
  • 描述不可接纳的行为,注意,是“描述”而非“评判”
  • 父母的感受,用“我”来开头,表达伤心、尴尬、害怕、失望、愤怒、担心等。这部分需要勇气和内心的安全感才能做到。父母首先要对自己的内心感受足够的坦诚、接纳,同时不害怕在孩子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
  • 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这部分需要详细说明,孩子的行为会带来的后果,这样帮助孩子理解你为什么要干预。
当我们和孩子开诚布公的时候,其实我们也是给孩子传递安全感和信任感;当我们和孩子都以真实的自我沟通时,我们的关系会更加亲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