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年俗


“祭灶,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小孩儿跑着要核桃。”这是流传在老家中岳北麓伏羲山区的一首歌谣。
说起过年的风俗习惯,俗话说:“十里不同俗”。在我们山村,40年前,小孩儿“要核桃”的习俗,蔚然成风。
“要核桃”,只能在大年初一这一天。新年早上,吃过饺子,12岁以下只要能够跑得动的孩子,不论男女,全部出动。
大的领着小的,三五成群或单独行动,就在山村跑开了。这家出来去那家,东院出来去西院,家家不隔,户户必到。
到门口甜甜的叫一声“爷爷奶奶过年好。”人家就知道你是干什么来了,赶紧笑盈盈的从筐里、盆里抓把“喜礼”散发给孩子,他们急着往下一家跑呢,这就是“小孩儿跑着要核桃”。
之所以说散发的是“喜礼”,而不说核桃。因为名义上是“要核桃”,其实,小孩跑到农户家里,不一定家家户户给的都是核桃。
不说从前,仅说人民公社那会儿,核桃、柿子、杏等挂果成熟后,所有收入都是生产队的。只有极个别人家院子里长颗核桃树,家里才可能有核桃。
没有核桃的人家,就准备了红枣、糖果、花生、瓜子、蒸红薯等打发小孩。由于山村农户家境不同,打发“要核桃”孩子的“喜礼”就不同。
别以为是孩子,他们却精明的很。过年到你家去,你不给好东西哄着,出门就骂骂咧咧的。
路上遇见“同行”就宣传开啦,谁家就别去,给的是蒸红薯。谁家给的好赖,不到半天时间就家喻户晓了。
还没有跑到的孩子,听说谁家给的不好,干脆就不去了。


按当地习俗,过年那天,如果家里没有人登门,是一种不吉利的现象。
在除夕夜熬年时,知礼节的家长就给孩子交代了,去“要核桃”时,见着人家喊爷爷的喊爷爷,该叫大娘的叫大娘,恭恭敬敬地说一声“过年好”的拜年话。谁家必须去,谁家早点去。
过年是给孩子过的,穿新衣,戴新帽,蹦蹦跳跳放鞭炮。多么快乐,多么喜庆,孩子到了你家,就把欢乐和喜庆带到你家了。
来的孩子越多,带来欢乐与喜庆就越多。因此,孩子来了,你就得给人家一点“喜礼”表示一下,也给孩子一个高兴。
小孩子不拘东西多少,却懂得好赖。核桃一个、糖果两个就高兴的屁颠屁颠了。当然,有的人家宽裕慈善,给的会多一些。
跑的快的孩子,不到半天就跑遍了全村。有兴趣的跑邻村去了,到邻村如果有人问:这是谁家的孩子?就得自报家门,说的好听,人家当然不会慢待。
但同样是跑去“要核桃”的孩子,跑下来,成果却不一样,原因是孩子的性格所决定的。
性格开朗、活泼的孩子到门口叫的亲热,说的好听,人家一高兴,不管是核桃或糖果就会多给几个,早点打发你去下一家。
性格木讷、内向的孩子到人家门口,一句话不说,人家就会慢待,等半天才会想起来给你点儿什么,能不耽误事。
小孩一到12岁,就不再参与“要核桃”了。在我们山村说12岁就是大人了。
不说“甘罗12岁做宰相”的民间典故,从前12岁就娶妻成家的不乏其例,再去“要核桃”人家就会笑话你了。
“要核桃”的习俗,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后,离我们渐行渐远,但作为年俗和乡愁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份记忆、那份情感永远留驻在我心中。



作者简介
杨瑞芳,女,1968年10月出生,郑州市上街区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