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业经营”、“回头看”与商业银行战略风险管控

近日,银行混业经营成为金融领域的热门话题。证监会计划选择几家商业银行作为试点,发放券商牌照。这个消息如同一声炸雷,引发金融界高度关注和各种猜测。有人说银行拿到券商牌照,说明银行混业经营大戏已经拉开序幕,券商的苦情桥段很快就会上演,还有人拿出券商股的下跌波动作为佐证。也有人说银行拿到混业经营牌照意味着银行业自身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正式开始,接下来银行业的破产、兼并、重组将成为家常便饭,中小银行的苦日子真正来临了。舆论背后,有利益相关者对自己命运的担心,也有好事者看热闹不怕事大的起哄,当然也有某些金融大鳄的别有用心。

6月24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银行业保险业市场乱象整治“回头看”工作的通知》,通知确定了银行业回头看的6大重点问题。

两则敏感信息几乎在同一时间点上出现,是机缘巧合还是有意为之,这些信息之间到底有没有关联性,如果有逻辑又是什么。看起来不相关的两则消息,其实蕴含着相同的金融逻辑。

给银行发放券商牌照,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向混业经营又迈出了重要一步,事关银行业的战略定位与转型,也拓宽了商业银行自身的利益通道。

笔者以为,社会舆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金融工作者对这件事情的研判,因为这影响着银行的战略定位,也关乎银行从业人员的切身利益。

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改革的大势所趋

首先,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上升和一带一路的推进,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走出去参与国际金融领域活动必然越来越频繁,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直接促成我国金融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活动,金融业的国际化竞争不可以避免。

其次,随着我国金融领域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必然加快“引进来”的节奏。西方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进入,不仅仅带来大量资本的进入,从股权、评价权、定价权甚至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上都可能带来全新的冲击和变化。这对于我们刚刚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的金融领域来说,势必构成严峻挑战。

其实,走出去也好,引进来也罢,反正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大家的游戏规则必将趋于一致。参与国际化竞争,必须了解竞争对手的实际情况,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目前来看,主体资格与经营模式的不对等,是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全球竞争的主要障碍。前段时间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原油宝”事件,便是一个很大的教训。原油宝是期货交易,而我们的涉事银行根本不具备此类业务的准入资格,银行要开展此类业务,就不得不跟有此资格的摩根合作。合作过程中,我们不得不让度一部分利益和交易权,而原油宝出事,与上述这些权利的让度不无关系。

原油宝事件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要想建立平等竞争的业务关系,大家地位平等是最基础的条件。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美、日、德国的银行业一直都是混业经营状态。而我们的银行业一直都是分业经营,目前全牌照银行一家都没有。我国金融改革已经进入到深水区,早几年就已经开始了分业经营的战略布局。理财子公司、投资子公司已经落地,这次给银行发放券商牌照是银行混业经营又一重要举措,说明我国金融改革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银行业的混合经营,其实是我国金融改革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应对当今世界金融领域竞争或可能带来的巨大挑战,对国内金融领域的影响不会那么大。券商哀鸿遍野、银行自相残杀的惨烈场景,根本就不可能出现。当然,居心叵测和别有用心的恶意炒作则另当别论。

混业经营在我国短期内不可能成为新常态

综上所述,批准个别银行券商牌照主要是出于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考量,国家策略是先行先试逐步推进。既然是先行先试,数量上肯定是很小的级别,消息人士称这次批准试点银行的数量最多也就是两三家。而且这两三家银行还有固定的主营业务,所以他们给金融行业带来的冲击是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至少现阶段是如此。其实即使进入第二阶段或者更深层次,也不可能大面积推行,毕竟有能力和资格参与国际竞争的银行充其量就那么几家大型银行,绝大部分中小银行根本没有资格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机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小银行可以高枕无忧,尤其是农商行、城商行,内部挑战是客观和现实存在的。

金融供给侧改革对中小银行战略定位提出现实要求

中小商业银行尤其是农商行、城商行战略风险问题比较明显。法人治理不健全、风险内控流于形式、管理方式落后、收入渠道单一、利差依赖严重,这些现象的普遍存在,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银行规范化管理、丰富创收渠道和提升整体素质成为当务之急。

“回头看”监管文件发布的重要意义,也许不只是在监管本身,更主要的是其积极的引导作用。“回头看”涉及到银行业的宏观政策执行、股权与公司治理、信贷管理、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业务、创新业务、整改问责六项主要工作,这六项工作监管侧重点虽有不同,但相同点是都与银行战略风险相关联。

宏观政策执行层面,涉及民营及小微企业服务、住房不炒、金融扶贫等内容,直接涉及银行的战略定位。疫情下银行信贷资金是否服务民营及小微企业,是否有抽贷、断贷、压贷和结构性存款失实,是否有信贷资金违规进入四证不全的房地产市场,扶贫贷款资金是否被挪用等系列问题都与银行战略定位有直接关系。

股权与公司治理问题,一直都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战略风险管理的短板。股东资格、股权管理、两会一层职责边界、关联交易等问题,是长期困扰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传统问题。

授信管理、理财业务、同业业务、互联网贷款业务等传统或创新业务,都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定位与转型有直接或间接联系,在回头看文件中都提出具体明确的监管要求。

我国商业银行战略风险评估的技术与方法

1、商业银行战略制定的风险识别与评估切入点

首先切入点就是,大政方针、监管政策、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实体经济、普惠金融和银监会系列专项治理等维度,是我国商业银行战略风险制订的综合评价指标。

其次是以银行业内规律为抓手。金融本源、金融创新、金融结构、金融风险、金融效率、金融改革开放等。

三是准确定位自身位置。从业务规模、客户基础、资本实力、市场地位、竞争优势和劣势、产品复杂程度、品牌形象等多角度综合考量。

2、商业银行战略风险审议制定评估技术与方法

“三性”审查能力是信贷审查的基本能力要求,合法合规性审查是审查的重中之重。要求审核审批人员必须必须十分了解相关的法律和规制,确保能够从法律层面、行业规制层面以及银行自身制度层面等方面对信贷业务进行全方位尽职审查。信贷业务的效益性和安全性的具体要求也需要全面了解,避免因能力缺陷导致审查未尽职的责任事故发生。材料审查不仅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规制性要求很强的工作。客户提交的资质材料真实性审查、财务报表真实性审查,其它纸质材料审查等都离不开对规制的熟悉和了解。合同审查是信贷风险审查的重要内容,合同外观是否符规制要求,合同介质和印章的真实性确认,合同条款瑕疵等方面审查,也都离不开法律规制性的重要内容。

3、商业银行战略贯彻执行的风险评估

一是要解决两层皮和多层皮问题。银行管理比较复杂,战略制定以后,要及时和持续安排全行学习传达,让全体员工都能准确理解战略意图和部署,增强执行的自觉性。

二是抓好对接分解风险。银行总体战略通常是框架性和粗线条的,银行网点要结合自身条件主动对接,细化要求、分解任务,并转化成部门与职员的任务指标。

三是以落地执行为抓手。目标明确、配套资源是否到位、绩效考核规则清晰、执行措施可持续、纠偏纠正等。

四是重点关注目标达成。各类定性和定量战略目标是否达成,各分项、分类目标是否达成,目标落实到工作计划和时间进度是否完成等。

4、商业银行战略修正风险评估的切入维度

一是对战略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市场是动态变化的,银行战略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国外先进银行经验来看,董事会每年专项审议风险阈值问题不少于八次。阶段性结果虽然不能代表银行所有战略目标,但阶段性分析评估,至少能揭示阶段性问题,找到风险因素对症下药采取风险处置措施。

二是评价战略风险因素是否可回溯。回溯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及时回溯探查,是为了及时发现发生风险环节,在风险发生的关键环节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三是对战略风险进行必要的反馈和修正。成效评估、分析论证,风险来自总体战略还是各个子战略,是因为外部环境变化导致总体战略或相关子战略局部不适应、不可行,还是在执行过程中遇到问题,判断是否应当启动战略修正机制,对战略进行必要的调整优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