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说我听:儒家的十大修身方法(6-10)

我们为你准备了语音版本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伦理学。其思想体系围绕“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这个总纲,以“仁爱”为核心,以“修身”为本,前面我们已经总结了5种修身方法,今天分享第6-10种修身方法。
第六、“克己”。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我们认定某个目标的时候,就一定要明白。虽然很多东西难以放弃和割舍,但一定要理智的克制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正如《论语·述而》中说的那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第七、儒家学派认为,安分守己与安贫乐道是正身之道。所谓安分守己,即要求人们的言行必须与其所处的地位相称。“取”、“与”合乎礼义,即要求人们不能越权也不能失职。正如《论语·泰伯·宪问》中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得之,不去也。”富贵不强求,“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论语·卫灵公》),“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孔子表扬颜回)安贫乐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第八、“成已”“成务”。一个人在具有大丈夫的品格以后,要注意怎样处世,即在“成已”的同时还要“成务”。所谓“成务”,即按高尚的理想去治理国家,去改造客观世界。它总的原则是在必要时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和不必要时的“明哲保身”的统一。为此,每位志士必须慎出处,明去留。所谓出处,指出仕或不出仕;所谓去留,是指去职或不去职。儒家认为,一个人该不该当官任职,或该不该辞官致仕是必须慎重考虑的。如果处理不当,不仅对自己有害,而且对国家、民族、百姓亦是无益。孔子认为当官为了行道,不是为求取一己之富贵。《论语·泰伯》中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第九、“审时度势”,灵活应变。儒家学派认为有利的时间与形势对每一个人来说都会遇到的。关键在于自己能不能及时抓住并正确利用。如能认识时务,见机而动就可以大展宏图,作云龙,作风鹏;如果没有机遇就要耐心等待,为雾豹、为冥鸿。这就是儒家的“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涵义。儒家思想同时也提到,要创造机会成就事业,否则就成了一般的人,而非英雄豪杰。

第十、儒家学派认为一个人在修养自己完美人格的过程中,处理好师生关系、朋友关系,以“忠恕”待人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即指处理个人同他人的关系时,应持“无私”的原则。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债、损矣。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谅,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