蚰子的叫声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蚰子的叫声

作者:申芳新
在金碧辉煌的大厅里,在人声、乐曲声的骚乱中,我捕捉到了一种声音。仔细听——像是蚰子( 蝈蝈 )的叫声,再仔细听,是,就是!
我不由自主地顺着声音找去,它竟来自一个小宝宝手中的小塑料葫芦中。
我惊愕地呆望着,思绪被拉回到了几十年前。
小时候,随着爸爸、妈妈去田里收豆子,便可以不时听到蚰子的叫声,几次想捉,却都没有成功。随着收割的进度,蚰子们都被赶到了地头,爸爸便会帮我捉几只。公的会叫,因而叫“叫蚰”,母蚰则拖着长长的尾巴,鼓着大肚子,因为它要产卵了。爸爸总将这些老母蚰用牛草的莛子从其背后穿起来,一晌能穿两嘟噜,回到家在灶火上烧着吃,它的卵是黑红色的,很好吃,一咬“咯嘣、咯嘣”地响。而叫蚰则用豆叶包起来,回到家放在笼子里,喂一些青菜、南瓜花,听它的叫声,寻一点儿快乐。偶尔也将一些最嫩的,待天冷了,装到葫芦里,准备过冬 。有的时候,它们竟能活到春节。
慢慢地我长大了,能割草了,喂生产队里的牛。在割草时往往要捉一些。蚰子是不好捉的,它的叫声是为了寻求配偶。天越热,它越叫得欢。据观察,它的叫声是从背上的两个翅——俗称“鞍儿”经摩擦而发出的。当你顺着声音慢慢走去,听到有动静,它便不叫了,当你离开,便又叫了起来。好不容易找到它,慢慢用双手去捂,“嘣”地一下,它又蹦得无踪无影了。
这些年,我老了,蚰子似乎也不存在了。我曾几次下地寻找,却始终没有找到。所以,现在的小朋友们大都不知道蚰子是什么样儿了。
蚰子为什么会绝迹呢?是气候的变化?还是农药污染? 我说不清楚。长期听不到蚰子的叫声,我心里的那一片空白,慢慢就被悲凉和不安占据了。
蓦然,在这里听到了,而且是在寒冷的早春。它是从哪里来的呢?孩子的妈妈告诉我:这是花钱买来的,是别人在大棚中反季节培养出来的。
这时蚰子又叫了,声音是那么的缓慢低沉。不知是在告诉我它的存在,还是在诉说着它们种群的遭遇。

向上滑动阅览

小知识

蚰子,是一些地方对蝈蝈的通称,在我国分布很广,平原、山间、岗坡,到处可以看见它的身影,听见它的歌声。它与蟋蟀、油葫芦并称为“三大鸣虫”。

蝈蝈是昆虫纲,直翅目,螽斯科一些大型鸣虫的通称,个子较大,外形和蝗虫相像,身体草绿色,触角细长。雄虫的前翅互相摩擦,能发出“括括括”的声音,清脆响亮。喜欢吃瓜果、豆类等,人们用小竹笼饲养观赏。蝈蝈的食物主要是豆类、菜叶、蚂蚱等。公蝈蝈叫声洪亮,深受广大鸣虫爱好者的喜爱。

作为玩赏性的昆虫,蚰子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诗经》中就有专门关于它的篇章,那时它还被称为“螽斯”。在古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就有几百年编笼捕蝈蝈的历史。

商周时期人们把蝈蝈和蝗虫统称为“螽斯”,宋朝人将蝈蝈与纺织娘混为一谈,明朝才有了“聒聒”的称呼,“聒聒 ”和“蝈蝈”都是以声名之,实际上“聒聒”和“蝈蝈”是一个等同的名称。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大禹就开了崇拜蝈蝈的先河 .古文中禹就是“虫”。《玉篇(虫部)》中讲,“禹虫也”。《尔雅(释虫)》曰:“国貉,蚃虫”。郝懿行义疏:“蚃虫即虫蚃,蚃犹响也,言之声响也”。《尔雅》说得明白,禹虫叫"国貉",又带响声,必今之蝈蝈。大禹是以禹虫——蝈蝈来命名的。于是禹虫便成了大禹氏族之图腾。所以后世就以禹虫的习性来崇拜,祭祀大禹。《荀子》记载有所谓“禹跳”,扬雄《法言》说:“巫步多禹”,都是说后人祭祀禹时跳的舞蹈好多都是蝈蝈那样的跳步。三千年前《诗经》中相传为周公旦所作的《七月》以及民歌《草虫》,《螽斯》等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蝈蝈的文字。其代表作《螽斯》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节奏欢快,展现了一个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整篇文字都在颂扬蝈蝈的种族兴旺。是生产力低下时对生命繁衍的企盼,是一首祝人多生子女的喜庆民歌。由此而产生的成语“螽斯衍庆”便成了喜贺子孙满堂的吉祥语。

中国人历来视蝈蝈为宠物,宋代人开始畜热养蝈蝈,明代从宫廷到民间养蝈蝈已经较为普遍。明太监若愚在《宫中记说到皇宫内有两道门以蝈蝈的名字命名,一曰“百代” ,一曰“千婴”,这当然是延续了远古时代对蝈蝈的生殖能力的崇拜。到清代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蝈蝈潮。

我国蝈蝈的分布较广,从观赏的角度,对蝈蝈按体色分类,可分为绿蝈蝈、黑蝈蝈、山青蝈蝈、草白蝈蝈、异色蝈蝈。按产地来分类,可分为北蝈蝈与南蝈蝈两大类,北蝈蝈优于南蝈蝈。北蝈蝈又分为京蝈蝈(燕蝈蝈)、冀蝈蝈、晋蝈蝈、鲁蝈蝈。

雄蝈蝈叫声的是用两叶前翅摩擦发出醇美响亮的音色,这种声音作用于吸引异性、呼唤同性、惊叫敌人。雄蝈蝈的鸣器前翅在背区,前宽后窄而扁,前翅背呈黄褐色,前翅侧区多呈绿色,多翅脉网纹,翅背很厚,翅侧较薄。一般雄虫前翅长为14—18mm,也有少数的大翅者,长度可以达到20—30mm。雌虫前翅短,一般在6—8mm左右。雄虫前翅一般为左搭翅,即左翅盖于右翅之上。鸣叫发声时两前翅斜竖起,来回摩擦,从而发出巨大的音响。两翅愈发达(翅大且厚),摩擦就越强劲有力,叫声愈大。

蝈蝈的寿命一般是三个月左右,养好了可以越冬。这些年,随着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蝈蝈生存的空间渐渐丧失了。现在平原地区的田野里几乎再也听不到蚰子(蝈蝈)的叫声了。

作者简介:

古邺子,本名申芳新,男,1947年生,系河北省临漳县前屯村人。热爱书法,音乐,文学。尤爱诗歌,对联。现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北省楹联学会理事,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助理研究员,临漳县诗联学会副会长。2012年在成安县全国迎春征联中获得二等奖,2014年获河北省迎春征联二等奖,2017年获成安迎春征联三等奖,邯郸市图书馆迎春征联三等奖,国瑞地产杯迎春征联一等奖。2018年获河北华篷防爆杯一等奖。等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