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以人为本的“尊师”与等级秩序下的“尊师”有什么区别?
虹野:以人为本的“尊师”与等级秩序下的“尊师”有什么区别?
文/虹野
“尊重教师”在当今教师地位不高的情况下,在教育界的呼声越来越大。作为教师,本人也希望教师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地位高就意味着有在物质上有丰厚的报酬,精神上也会有很大的满足感,闲暇之余更有激情做具有创造性的精神劳动。

故提高教师地位、尊重教师是每一位教师都渴望的事情,也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但是在提及尊师重教的时候,很多人,包括很多教师,都没有把现代教育中的“尊师”与过去等级秩序下的“尊师”区分开来。以至于教育界“尊师”呼声热热闹闹,社会上对“尊师”提倡却冷冷清清。甚至有家长认为如果再提高教师地位还让不让家长活了?
诚然,如果按照过去“天地君亲师”下的等级秩序来落实“尊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那意味着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增加了很多“父母”。如果教师真的能做到“父母”般爱护学生,那我们的学生可能就应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可惜的是,做不到。在过去的“师道”中,教师只能做到“严父”般管理学生,理论依据就是“不打不成器”、“打是亲骂是爱”。这就是说,如果教育界呼吁的是等级秩序下的“尊师”,那就是说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将增加了很多老师来“管”,这显然是现代人无法接受的。甚至等级秩序下的“尊师”是误国误民的。

如果我们的“尊师”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下的,那意味着教师是利用自己的教育专业知识(非学科知识)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呵护和帮助孩子成长,这种深入人的灵魂的细致而精密的工作本身是值得大家尊重的,能把这样工作做好的人自然值得“尊重”。而以人为本的“尊师”必然带来“爱生”,我们已经无法接受单向的等级秩序下的“尊上卑下”,以人为本的“尊师”却是双向的,也是容易被社会大众接受的。
以人为本的“尊师”按照目前“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生态来说可能还比较遥远,教师群体要建立专业的“尊重”可能还需要时间。不少老师对于“尊重”的渴望,事实上也是对自己劳动价值的认可,已经到了“时不我待”的情形。而等级秩序下的“尊师”可能就会“顺势产生”。这种等级秩序下的“尊师”,不需要精深的教育专业水平,不需要深度的付出,只需要权力的参与即可实现,这种诱惑对于很多教师来说都是非常大的。

权力深度参与教育带来的“教育行政化”的后果可能每个教育人都深有感触,如果教师自己分不清楚“尊师”背后的教育观,可能会把已经在悬崖边上的教育推入深渊。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