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第一篇论文发表的前前后后——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访谈录(七)
相关推荐
-
没课题,想借用别人的课题可不可以
课题可以用来评职称,且加分占比具有优势.论文挂课题要比不挂课题相对更容易发表.因而缺少课题的朋友,难免容易产生借用别人课题的想法.那么,可以借用别人的课题吗?不可以. 首先,从评职称课题角度来说 用于 ...
-
医学影像职称论文投稿,该如何选刊?
职称晋级发表论文,是每个晋级医生又爱又恨的一件事情,论文不但要写好,更要投好.面对数量庞大的学术期刊,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真正权威有效的学术期刊进行发表呢? 小看为老师们推介一本国家级医学学术期刊 &l ...
-
带课题论文可以不是第一作者吗
带课题论文,是指论文的内容与课题研究相关,相当于课题研究的一项科研成果.研究课题有研究成员,发表带课题论文要署名作者.那么,带课题论文可以不是第一作者吗?本文分以下几种情况展开介绍. 第一种情况:要看 ...
-
课题论文作为评职称论文可以吗
课题论文可以作为评职称论文吗?可以.课题论文是指展示课题研究成果的文章,与其他论文一样,都可以匹配合适的期刊投稿发表,并没有被职称单位排除在外.即参评人可以用课题论文参加职称评定. 首先,课题论文,是 ...
-
SCI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含金量哪个高
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作为SCI论文中最重要的两个作者位置,各自有不同的含金量,被拿来比较是常有的事情.那么,SCI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哪个含金量高?因具体情况而异. SCI论文第一作者,是指对SCI ...
-
西方学者的高句丽研究
西方学者的高句丽研究 西方学者的高句丽研究 赵欣 [内容提要]近年来,西方学者对高句丽的研究逐渐深入,成果日益丰富,研究主题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经过大范围的检索和查阅,发现英语学界有关高句丽的相关研究 ...
-
过硬的抗干扰能力是这样培养出来的——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访谈录(一)
张建安:每年在<史记>研讨会上见到您,都会发现您又有不少新的研究成果,又有很多新的思路和下一步要实施的项目与计划.您的著作,有的我读过,有的可能还没有见过,所以想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到目前为 ...
-
迷上《史记》的过程——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访谈录(二)
张建安:您是什么时候迷上<史记>的?据说,您还有"司马大可"的称呼,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 张大可:1961年我考上北京大学的第一年就迷上<史记>了.我是古文 ...
-
时空坐标,一个不可替代的法宝——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访谈录(三)
张建安:如果说您在第一阶段是先易后难,情景进入,古今结合,把<史记>当小说来读,从而亲近<史记>.那么,随着您对一些史学观点的不认可,第二阶段的梳理不就是分析研究吗?这样似乎就 ...
-
将统计学用于《史记》研究——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访谈录(四)
张建安:研究<史记>,除了制作表格外,您还用过什么法宝? 张大可:其实还是笨办法.死功夫.除了读懂"十表"外,我做的第二件实事,是按原定计划,在两个星期内完成了对< ...
-
前路迷茫时,身边只留了一套《史记》——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访谈录(五)
张建安:您是怎么到兰州大学的?这之前您做了哪些工作? 张大可:这件事也是说来话长.简单地说,就是在1968年的时候,我被分配到甘肃省文化局,报到后一个星期后就下放劳动了一年半有余.1969年11月初, ...
-
边教学,边研究,形成“优循环”——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访谈录(六)
张建安:上课的过程,是否也促进了您的学术研究?这两方面您是如何处理的? 张大可:我将<史记选讲>的教学与学术研究形成连环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编写讲义,定位学术研究的框架,这一步可称为初步 ...
-
精心策划,“排炮齐轰”出版社的城门——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访谈录(八)
张建安:看来您的故事还真多.您公开出版的第一本书是哪一本?是不是也有故事可讲? 张大可:我联系出版的第一本书是<史记论赞辑释>,但公开出版的第一本书是<史记研究>论文集. 张建 ...
-
55年前,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论文
新浪网 作者 观察者网 [口述/袁隆平,访问整理/辛业芸] 1. 饿殍的震撼 在1960年前后,我们国家有三年自然灾害加上人祸,闹大饥荒.当时吃不饱饭,那真难受啊,也有饿死了人的!我至少亲眼看见5个 ...
-
爱因斯坦的第一篇论文丨昌海一述
爱因斯坦的第一篇论文并无实质价值,但发表于正处于见证乃至缔造物理学革命最前沿的<物理年鉴>,这对爱因斯坦的学术生涯颇具隐喻性. 撰文 | 卢昌海 1 1900 年 10 月 3 日, 在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