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餐厅创意十足,让都市人近距离享受自然与美食

在大城市生活的我们,每天都看着高楼林立,灰色天空,每天都步履繁忙,行色匆匆,时间过了一天又一天,几乎都忘了自然的味道与生活的气息。但有的人就是如此有创意,在钢筋水泥的城市开一间稻田餐厅,或选择去农村稻田间设下餐桌,结合中国的农耕文化、稻作文化,以稻田为主体景观,以天为庐,以美景佐餐的稻田餐厅创意十足,让都市人近距离享受自然与美食,还可以暂时逃离城市的喧嚣放松自己的心情。

十万元拥有高颜值双联屏还带6气囊!新一代福睿斯实拍

广告

城市中心的柔软空间

【稻生一稻田餐厅】

在云南楚雄的城市中心,有一个世外桃源,这里是亲近自然、享受慢生活的柔软空间——“稻生一”稻田餐厅。

展开剩余90%

稻生一餐厅是楚雄市首个园林式的美食艺术园区。夏季,这里绿浪涟漪,水稻飘香,蛙声四起;秋季,这里稻田金黄,稻穗在风中浅唱低吟,稻草人开始“成长”。

稻生一餐厅离红尘不远,离自然很近,它位于楚雄市鹿城镇果园路上,原址为小姑营粮食储备库,餐厅被几幢高大的楼房包围,沿着蜿蜒的石子路入店,一大片金黄的麦田映入眼帘,扑面而来的泥土香一扫城市繁杂的疲惫,一溜旧平房和两三幢三四层的红砖房,随意点染上黛青涂料,配上金灿灿的稻田,围成了城里的乡野。

不仅地址位置好,主人也很会取名字,餐厅名字取自《道德经》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谐音,以原址粮食仓库为创作背景,结合中国的农耕文化、稻作文化,以稻田为主体景观的美食艺术空间。

稻生一餐厅的地上撒满碎石子,象征一颗颗饭粒,提醒人们珍惜粮食,饭厅以立春、立秋、芒种、谷雨等24节气命名,体现农耕文化的四季轮回,枯山水加静水体的设计透漏着一丝丝禅意,专设展厅,定期举办摄影展、书画展,尽显书卷气,让客人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在视觉上得到满足。

餐厅根据楚雄的节气种一季水稻,每年4月中旬播种,绿油油的水稻蓬勃生长,稻田里鱼儿横行,蛙声四伏,品尝着刚抓上来才下锅烹饪的谷花鱼,你不得不感叹这一生态美食,待稻谷金黄一片,夕阳西下,坐在稻田一角把酒言欢,这醉人的美景就是你最好的“下酒菜”,10月中旬稻谷收割,稻秆扎成稻草人矗立田间,饭后到田里踩稻桩、扎草人重拾儿时记忆。

徐梅是稻生一餐厅的主人,她希望通过稻生一来传递一种生活状态,就是让城市人停一停,静下心来,感受自然,回归最本真的生活。

所以稻生一的菜品不仅只是滇味,还结合了粤菜、徽菜、淮扬菜等,菜品丰富,定时推陈出新,谷花鱼、叫化鸡、山珍饺、酱油拌饭、一罐香都是口感曼妙的佳品。

谈起稻生一的未来蓝图,徐梅信心满满,稻生一将不单是一个主题餐厅,他们致力于把稻生一打造成一个服务平台,具备文化交流、社交、外宣的功能。

在徐梅看来稻生一是餐厅更是一个楚雄土特名产品畅销平台,他们每天都把特色产品发往全国各地,让大家吃到纯正的楚雄味道。

稻生一举办过单身派对、七夕派对、旗袍派对、户外婚礼等,还定期开展书画展、雕塑展,店内还出售楚雄的冬桃、菌子油、甜橙等特色产品。

运用农业场景抓住人们对美食美景向往的人不止徐梅一个。

逃离喧嚣享自然与美食

【稻田里的餐桌】

在台湾宜兰县南澳乡有一种稻田里的飨宴,可以让都市人近距离享受自然与美食,还可以暂时逃离城市的喧嚣放松自己的心情。

稻田里的餐桌是一出农村行动剧、一场美食微革命以及一个人、食物与土地的重组计划。计划的牵头人廖志汶,是一位从台湾宜兰县乡村走出去的娱乐圈音乐人。廖志汶曾经是乐团的吉他手,创作过许多耳熟能详的广告配乐和音乐,专辑更曾经入围过金曲奖。

廖志汶虽在音乐圈创作了二十多年,但一直很关心社会议题,在他发现台湾农村已经“没有人”,年轻人不愿继续待在农村,农村的劳动价值也连带不再受到重视,因此廖志汶下定决心回到故乡宜兰,用行动拾回农村的美好。他复兴农村价值的想法,得到有着多年金融业背景的简家旗以及艺术家陈德平响应,三人一拍即合,于2013年成立了“幸福果食”团队。

廖志汶提出的“稻田里的餐桌计划”,是透过网络邀请来自各地的人们来到农村,以每人一次两千一百元的价格,提供当地农村体验活动。

体验活动多自午后开始至晚餐结束,内容则因地点与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有时是在稻田里割稻、有时是在葡萄园里采收新鲜葡萄,有时在茶园里亲采嫩叶并学习如何揉茶。

在每次体验活动之后,幸福果食团队都会以现采的当地食材为来宾制作美味的餐点,安排前来的人们在稻田里、茶园内、鱼塭旁,甚至是在沙滩上享用,偶尔更会搭配现场的音乐表演,让飨宴的气氛达到最高点。在廖志汶看来只有最直接地付出行动,去了解农村的生活,才能够将农村价值不断地传达出去。

传统农业透过种植与农产品买卖,获得微薄的利润,然而,快速下滑的农业产值早已远远地超过我们的想像。合伙人简家旗说,台湾农业文化长期被低估,所以他们必须用全新的商业模式,来翻转农业传统的获利模式。

“稻田里的餐桌计划”不仅提供人们体验农村,透过深度体验课程,让他们学习逐渐消失的农业技术,从而也让在地农民藉机获得基本产值之外的利润,同时,将农产品藉此经由人们的传播,销售到城市区、销售到消费市场。

幸福果食团队以休闲产业与农村的结合,建立了崭新的商业模式。“稻田里的餐桌计划”系列活动,至今已举办超过二百个场次,参加人数场场爆满。他们通过网络号召人群,将全台湾对农村有各种想像的青年们都聚集起来,他们不间断的参与“稻田里的餐桌计划”并担任小帮手,不但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策展、经营、推销,更可以认识各地的小农。

未来,幸福果食更计划在全省建立二十个据点,透过三百多位梦行者彼此横向的串联互相支持,还有在地农民的合作,在每一个县市寻找一个代表的农产品,形成一个互助的联盟。幸福果食不仅鼓励青年回乡,更给予资源的导入,以及资金的协助,期望在地农民能够建立自己的“品牌”,翻转台湾农业的价值。

在稻田踩着泥巴吃饭,在葡萄藤下举杯共饮,在苗池里脚下乌龟游,嘴里吃着海鲜餐……这会是怎样一番情景?他们大胆的将这些创意带到现实的生活中。好一出农村行动剧、一场美食微革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