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各地市州的这些传统节日习俗 你知道几个?

近日,网友小波在麻辣社区发帖。

'正月十五十六,感觉四川各地都有自己的习俗,而且都是万人性质的大活动。像我晓得有:德阳、巴中、南充、绵阳等....

比如什么广汉那边正月十六的保保节、绵阳那边的踩桥、南充正月十五的蛴蟆节、巴中那边正月十五登高节。

三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今天就来摆一哈四川各个地方有意思的传统节日。

· 广汉

正月十六的保保节

每年正月十六日,四川省广汉市却有一个'保保节',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十二株明代古柏下,为孩子找干爹保护子女健康成长,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了。

· 绵阳

雎水踩桥会

踩桥盛会在农历春社日进行,'春社日'即为每年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所'踩'之桥是位于雎水场镇横跨雎水河南北两岸的一座石拱桥,叫太平桥,又叫雎水大拱桥。

人们在每年'春社'日参加踩桥盛会,通过在太平古桥上'踩桥'、'丢药钱'、'拜干爹'、'过桥拜'等形式,以求消灾免难,祈求平安。

· 南充

正月十五的蛴蟆节

'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届时,来自四面八方的村民及游客将唱着民谣、手举造型各异的蛴蟆灯,把'巨形蛴蟆'送到距离场镇几公里外的田边或者河边去,以祈福健康平安。

火龙节

南充长乐镇的烧火龙始于清代。每逢新年正月间,十里八乡相隔数里的人们涌到长乐镇,对着火龙燃起焰火,火花飞溅,烟雾腾腾的景象让围观人群尖叫声不断。

烧龙是舞火龙的一个主要环节,由本地人用木炭、雄黄、少量火药制作的烟花喷到舞龙者的身上, 或者火龙舞到哪户门前, 那户人就燃放土制爆竹。

· 广元

女儿节

广元女儿节是广元人民纪念一代女皇武则天的特有传统节日。1300多年前,一代女皇武则天在广元诞生,留下了'正月二十三、妇女游河湾'的绝美佳话和民间习俗。'正月二十三,女儿游河湾',女儿节的传统在'游'字上。历史上的这一天,广元女儿倾城出游,盛装起舞,纵情欢乐,演绎出广元女儿的千姿百媚。

· 巴中的登高节

元宵过后,十六登高,是巴中人必不可少,也最为热闹的一天。人们怀着'步步升,节节高'的美好愿望,为新的一年寄予以'青云直上'的美好寓意开启全民出游活动。

· 内江

威远'翔龙节'

新场镇'翔龙节'已有六百多年历史。该项活动每年都会在农历正月十三如期举行,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共3天)。不仅如此,这3天晚上还有'烧龙'活动,从正月十三出龙仪式举行后,每天晚上当地群众都要用焰火'烧龙',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结束。当地群众将用焰火追着九节龙'烧龙',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 达州

元九登高节

元九登高节是四川达州的地方传统节日,是绵延上千年传承下来的一项盛大的登高民俗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数十万人风雨无阻,倾城出游,登高望远,不达山顶决不罢休,纪念曾在达州'以清廉勤政为官'著称的唐代大诗人元稹。达州人以这种独特的方式祭天祈福,期待一扫去岁颓势,迎来新年万事畅达,这一壮观景象在全国也属罕见。

· 雅安

宝兴硗碛上九节

上九节,是夹金山藏族的传统节日。每年正月初九,藏族同胞要在夹金山下举行各种灯会,表演舞狮、舞龙等传统节目,在灯的海洋中,人们的欢声笑语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这时人们可以看到独具一格的男女对垒摔跤和令人忍俊不禁的高跷、'天鹅抱蛋'等杂耍。

· 甘孜

理塘赛马节

理塘八一赛马节由民间的六月转山会演变而来,已经有400多年历史。历史上,每年藏历六月初三,长青春科尔寺就会按照延续数百年的习俗举办转山会,其中最吸引人的内容之一就是赛马。1964年,政府将这个节日固定在每年8月1日举行,故称'八一赛马节',节期半月,以八一前后的几天最为热闹。

· 阿坝州

看花节

看花节,流行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嘉绒藏族(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藏族)地区。各个村寨过节时间都不尽一致,但一般都在每年的6月中旬至9月初。这段时间,是嘉绒地区的黄金季节。届时,各家杀猪煮肉、炒豆备果品,沽酒买食粮,全寨人倾巢出动,来到野外的草坪,搭起雪白的帐篷,带上美味佳肴,一家人这几天都要到帐篷里去吃住,游山看花,一玩就是十余天。

康定跑马山转山会

跑马山转山会为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康定一带)等藏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日诞辰时,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故又称沐佛节。其时,甘孜西藏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转山后,支起帐篷进行野餐,演藏戏,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在此期间,人们还要举行物资交流活动和其他文化体育活动。

· 成都

洛带水龙节

洛带水龙节其实是客家水龙节。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传统的一种习俗。洛带客家人最后一次舞水龙是1948年,当时的水龙是谷草扎成的九节草把龙,耍龙男子赤膊上阵,头戴柳条圈,众人用淘八角井之水泼洒水龙求雨。在保留原水龙舞法的同时,于内容、形式和参与方式上作了较多的完善和补充。

· 宜宾

兴文苗族花山节

兴文县苗族花山节又名踩山节,是苗族同胞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都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或者端午节前后举行,是了祈求在新的一年中能够人丁兴旺、风调雨顺,也是苗族青年男女寻偶恋爱、传递情意的'情人节'。

· 凉山

彝族火把节

火把节是凉山彝族一年一度传统的重大性节日。但最初不过是彝族先民用打火把来驱虫辟邪、企盼丰收的民间习俗。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进程中,这种习俗逐步演变成今天的民间文化体育节日。为了欢度人战胜神这一伟大的胜利,人们相聚一个叫'日都迪散'的高原平坝(如今称火把场),狂欢三天三夜。

凉山彝族新年

彝族新年是彝族民间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家人团聚走亲访友的时机。一般在每年的11月中旬举行,具体由当地通晓历法而德高望众的德古推算决定,除猪、龙、牛、鸡、蛇日不宜定为年节外,其余日子均可。如果过年之时有人去世,以后也应避免择定此日。

· 邛崃市

固驿春台会

从清咸丰年间开始,就形成了每年都要定期举办为期约10天春台会的习俗。 正是有了固驿镇传统的春台会和川剧表演习俗,四川省的川剧'戏圣'、川剧'变脸'创始人康芷林(1870-1930)就出自固驿镇。 固驿春台会历史悠久,较为成功地将传统文化活动与经济活动融合,促进了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播和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影响甚广。成为辐射周边镇乡乃至名山、大邑、新津、蒲江等县的民间节会活动。

· 攀枝花

米易僳傈族约德节

'约德'是约会的意思,'约德节'就是约会节。阳春三月,僳僳族青年男女们穿上盛装停下手中的农活聚到一起,尽情地歌唱、舞蹈,传递爱的信息。 许多青年男女都是'约德节'上找到自己心爱之人。

传统节日是民俗文化中的重要标志,在节日中凝聚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通过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能看到这个多民族国家文化中的魅力和炫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