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铺“烧香台”的真面目——宋代玉皇祭祀台(一)

内容提要:甘谷县盤安镇四十铺村是历史名城永宁镇的所在地,这里曾经是宋代进行茶马互市的边贸重镇。而恰恰这一时期是玉皇大帝崇拜兴起的时期。宋代永宁镇经济的繁荣形成了玉皇大帝崇拜的产物——玉皇殿,玉皇祭祀台。玉皇殿遗留下今天的玉皇殿村名,祭祀台遗留下今天被称为烧香台的祭祀台。
本文分三个部分加以叙述:一、考察祭祀台,二、考察玉皇殿,三、祭祀台和玉皇殿为宋代文化遗存的理由。
一、考察祭祀台
前一段时间,甘谷县王权学术研究会副会长原建华给我发信息,说四十铺有一个地方叫烧香台,应该是一处文化遗址。我一直想去看个究竟,直到7月24日下午,才有机会去考察。到四十铺村打听了几个人,指认的烧香台,在村子西南角原永宁镇地震覆压残存城址旁的一块平台。康熙五十七年地震北山南移,覆压永宁镇时残存的城垣仍然清晰可见,这个平台我估计应是永宁城的校场,并不是一个祭祀台。为什么当地人叫烧香台呢?永宁镇覆灭,后来的居民,应该是地震后移民的后代,张冠李戴的误传不足为奇。我于是继续往西寻找,在四十铺村西约五里处,发现南山坡头一处形似祭祀台的小山头。东西两侧呈梯形,顶端呈四边形,是典型的古代大型祭坛遗存。古代的祭祀台,一般是高而平的建筑,筑成方形。台上可以有建筑,也可以没有建筑。规模较大、较高者便叫坛。这个地方正符合祭祀台的全部要素。

祭祀台地处四十铺村(即古代永宁镇所在地)西约5里,玉皇殿村的距离更近,大约3里处。祭祀台顶端离马家山村最近,就在马家山的西南角数百米处。玉皇殿就是当年永宁镇的宗教信仰场所,村名因玉皇殿寺庙而得名。永宁在川道,玉皇殿在山上,永宁镇地震后残存的南城墙就在玉皇殿村北山脚下,距离约一千多米。

为了考察祭祀台的全貌,我到马家山村找到朋友马金胜,他带着我到了祭祀台。他告诉我,这块地当地人称之为“锅儿地”,四方四正的一块地,早年中间是一个圆坑,坑里都是灰,形状像一口锅。后来平整城现在看到的地,包产到户以后栽植的苹果树。

站在祭祀台顶一眼望去,苹果树覆盖下的祭祀台一片绿色,只可以看到北端边缘。下图虚线处就是祭祀台北面的边缘。



走进祭祀台,可以清晰地看到四边轮廓。我用步量了一下,东西长46米,南北长46米。

祭祀台北面山坡下,呈梯形的山坡,虽然经过千年岁月的洗礼,积土为台的痕迹仍然清晰可见!


祭祀台北坡梯田。



祭祀台东,是一条沟,马金胜说当地人叫大王家沟。


祭祀台西侧也是一条沟,马金胜介绍说当地人叫小王家沟。以前小王家沟有很旺的一眼泉水。现在看不到泉水了,但原来的出泉水的地方草木旺盛。

祭祀台西侧相隔小王家沟,一个形状如铁砧的小山嘴,据马金胜介绍叫铁砧山。如果从传统风水学角度看,铁砧山据西,为白虎,护卫着祭祀台。虎,为百兽之长,它的威猛和传说中可降服鬼物的能力,使得它也变成了属阳的神兽,常常跟着龙一起出动,因此,青龙、白虎也成为降服鬼物的一对最佳拍档。而白虎也是战神、杀伐之神。白虎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的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白虎掌管秋季,此时万物萧杀,五行为金,好比万物成熟,需收割果实之意。

东面四十铺见龙山据东,为青龙。青龙掌管春季,亦称苍龙,青色,掌管东方。风水学中白虎常与青龙相提并论。正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主生气勃勃,蓄势待发,就好似春天万物的萌芽之象。道教所谓的“紫气东来”亦由此而来,因此青龙主喜庆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