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今追昔:话说黄石大道

抚今追昔说大道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作为湖北日报记者被派驻黄石。当我首次进入市区时,感觉就像来到一个县城似的--路不宽,车辆少;道路两旁的建筑稀稀落落,为数不多的几幢三、四层高楼,有如鹤立鸡群,形单影只;一条名曰“黄石大道”的马路,是当时全市最宽的一条路,路长不过2千多米,路基宽20米,行车道只有5米。我心里疑惑:这就是湖北第二大城市吗?

  一位老人告诉我,这条黄石大道当初修建时还引起过一场争论。大道建成后,主持规划、施工的市长还挨了上级批评,被指责为“贪大求洋、好大喜功”。事后证明,黄石大道不是宽了而是窄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黄石大道,除了中间一段是水泥路面外,其余都是碎石路,睛天尘土飞扬,雨天一脚泥,黄石因此一度被外地人调侃为“光灰城市”。红旗桥那个地方原来叫覆盆墩,有一条铁路与大道平面交叉。行人、汽车到此要一上一下翻过一段陡坡,极易造成堵塞,也很不安全。

1964年夏季的一天傍晚,我骑自行车经过此地,下坡时撞上从卡车上掉下来的石头,连人带车翻了一个跟头,双手撑地,手掌被尖石剌破,顿时鲜血直流,我连忙赶赴二医院缝合伤口,打针消炎,半个月才得以痊愈,至今手掌上还有明显的疤痕,这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记忆。

  位于枫叶山下的华新水泥厂,大门面对黄石大道。为方便原材料和水泥成品的运输,华新水泥厂于1966年修建了跨越黄石大道的立交桥,名曰“红旗桥”,从此黄石大道成为坦途,大大提升了通行能力。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多,黄石大道已不堪重负。经过不断改造,使其北与鄂黄路贯通,南至冶钢一门,与一西路(一门至西塞山)连接,从而成为今日黄石最主要的一条干道。

上世纪五十年代,黄石大道建成后就有公汽通行,一路车南抵大冶钢厂一门,北至黄石港延安路口,沿途设9个停车站。这是黄石最早的一条公交线路,后来线路不断延伸,新增了4个停车站,现今的终点站已移至原花湖农场旧址。这条公交线路把黄石大道两旁的企业、商店串连起来,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在黄石大道不断延伸的同时,几条东西走向的新路--交通路、南京路、芜湖路、华新路、沈下路、延安路等相继建成,并与黄石大道连接。这些道路的兴建,使城区形成了新的路网格局。

在记者站工作的十年间,我经常骑着自行车,穿行于黄石大道。

到企业采访,去得最多的是大冶钢厂和华新水泥厂。大冶钢厂的前身为汉冶萍厂矿有限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以冶金为主、多业并举的大型特殊钢企业集团,它为我国的军事工业和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华新水泥厂是我国最大的水泥企业,被誉为中国水泥工业的摇蓝,它生产的“堡垒牌”水泥享誉海内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华新水泥厂以节能、环保的干法工艺生产流程取代了湿法工艺生产流程,于2005年5月关闭了原有的3座窑,并迁往黄荆山下新址。现在其旧址建成了水泥博物馆,成为黄石工业旅逰的重要景点。

除这两个大型国有企业外,大道沿线还有源华煤矿、灰石厂、服装厂、食品厂、电厂、印刷厂、橡胶厂等10多家企业。黄石大道不愧为这些工业企业的运输大动脉,它承载着黄石经济发展的使命,见证了黄石城市建设的历史。

时至今日,黄石不再只有一条大道唱独角戏了,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团城山新市区和黄金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的提速,路面宽30-50米的迎宾大道、湖滨大道、钟山大道、金山大道、新城大道、下陆大道、发展大道、园博大道等8条大道,犹如条条巨龙,蜿蜒于黄石大地,为黄石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今的黄石大道两旁,高楼林立,商铺连营,入夜灯火通明,条条大道车水马龙,一派兴旺景象。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交通设施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突现出来,原本通畅的黄石大道经常发生堵车现象。为此,市政府在“十三五规划”中确定了应对方案,准备新建一条与黄石大道平行的沿江大道,籍以缓解黄石大道交通拥挤的压力。

抚今追昔,我们不禁为黄石的快速发展点赞,为黄石更加美好的未来高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