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访华时间是哪一年】尼克松访华对中国的影响与历史意义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周恩来在机场迎接尼克松

  1972年2月21日,一架美国飞机在北京机场缓缓降落。机门打开,走下了美国总统尼克松及其夫人一行。早已等候在机场的周恩来总理等中国领导人代表中国政府热烈欢迎尼克松总统来访。中美两国领导人的双手在相隔了20多年后,紧紧地握在一起。

  为了实现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1971年7月9—11日,在中间人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的帮助下,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外交政策顾问基辛格博士成功地对中国进行了一次代号叫“波罗”的秘密访问,同周恩来总理进行了第一次会谈,安排好尼克松总统访华事宜。7月15日,中美两国政府在东西两个半球同时向世界播出了一条消息:尼克松即将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从而引起了世界的强烈震动。1971年10月22日,基辛格公开地以旅游者的身份,再次前来北京执行第二次“波罗”行动。目的是为尼克松总统同中国领导人举行会谈的议程作准备,并讨论在尼克松总统访问结束时将发表的公报的框架。

  1972年2月17日,美国当地时间10点35分,应中国政府的邀请,美国总统尼克松及夫人、外交顾问基辛格、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马歇尔·格林等美国政府官员乘坐飞机,离开美国安德鲁斯空军基地,飞往北京,前来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尼克松一行到达北京的当天晚上,毛泽东就在他的住处会见了尼克松总统。两个世界大国的领袖在这里握手,并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友好会谈。

  随后,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中国政府代表同美国政府代表就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及双方关心的其他问题举行了第一次会谈。1972年2月22日晚,在周总理的陪同下,尼克松总统观看了京戏演出。在访问期间,尼克松还游览了紫禁城,观看了一场体操和乒乓球表演,26日参观访问了杭州。

  中美两国政府代表本着“超越分歧、寻求共同利益”的出发点,进行了一系列广泛、认真和坦率的讨论,阐明了各自的立场和态度,于1972年2月27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双方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

  联合公报宣布: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际争端应在此基础上予以解决,而不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中美两国准备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中实行这些原则。中美双方声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霸权的努力。中国方面重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美国方面声明:认识到“台湾海峡两边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1972年2月28日,尼克松总统及夫人一行结束了对中国的访问,乘飞机离开上海回国。

  尼克松访华和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宣布了中美彼此隔绝、相互对立、不相往来的时代已经结束,并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今后不断扩大交往开辟了新的前景。中美两个世界大国的关系正常化,是现代世界史上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世界两大对立的阵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开始了由对抗走向和平共处、寻求合作的新时代,确立了对世界格局起重大影响作用的、微妙的中美、中苏、苏美之间的三角关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