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 | 孤独是如此美妙

  1889年尼采精神崩溃,从此再也没有恢复,一直在母亲和妹妹的照料下生活。1900年8月25日,尼采去世。

  如果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尼采的一生是不幸的,他的结局是悲惨的。他是一个典型的失败者:他的思想的发展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他生活的年代能够理解他的人寥寥无几,可怕的孤寂始终包围着他;最后,病魔缓缓地悄然而至,甚至成了他的生命的一部分。但是,任何一个没有偏见的人拿起尼采的著作,都会发觉它们才气横溢、光彩夺目、豪气冲天。他热爱生命,提倡昂然的生命力和奋发的意志力,肯定人世间的价值,开创了人类思想史的新纪元。

  何谓爱情

  贪婪和爱情,对于这两个概念,我们的感觉是多么不同啊!然而,这可能只是同一种欲望的两种说法罢了。

  一种说法是从已经占有者的立场出发的,在他们而言,欲欲望已呈静止状态,而只为“占有物”担心;另一种说法是从贪得无厌者和渴望着的立场出发的,所以将其美化为“好”。我们的博爱,它难道不是对新的财产的渴望吗?同样,我们对知识、对真理的爱,以及对新奇事物的追求是否也是这样呢?

  只因为我们对陈旧之物、对已占有之物慢慢感到厌倦,于是去伸手猎取新的。即使风景绝佳之地,我们只要住上三个月,就不再为我们所钟爱。占有之物因为占有而变少了。我们对自己本身的兴趣总是由于这兴趣在我们身上变花样才得以维持,这也叫占有。一旦我们对占有物产生厌倦,也就对自己产生厌倦。(人们也可能因为占有太多而痛苦,把占有物抛弃或分给他人,可冠上“爱”的美名。)当我们看见某人受苦受难,就乐于利用此时的契机,获取他的占有物,一如慈善者和同情者所为——他把获取新的占有物的欲念称之为“爱”,他在其中得到欢乐,就像在一次即将成功的新的占有中感到欢乐一样。

  一代代的爱情最明显的表现为对占有的追求。情郎总是想绝对的占有渴望得到的女人。旨在把别的情敌搞的一贫如洗,让自己成为金库的主人,成为“征服者”和剥削者队伍中肆无忌惮和自私至极的人,别人对他来说是可有可无、苍白而无价值的,他随时准备制造牺牲、扰乱秩序、无视他人的利益。想的这些,人们不禁感到奇怪这种疯狂的贪欲被历史美化为:爱情与自私是对立的。实际上呢,爱情恰恰是货真价实的自私的代名词。对于这个说法,一无所有的人和渴望拥有的人还颇有微词呢;而那些在爱情方面被恩赐许多占有物因而也得到满足的人,比如在所有雅典中最值得爱和被爱的索福克勒斯(古希腊悲剧作家),有时也不免对爱情骂一声“疯狂的恶魔”,然而厄洛斯随时都在笑话这类渎神者——恰恰是他们一向是爱神的最伟大的宠儿。

  当然,在世界上到处存在一种爱的延续。在延续中,两个人的渴求指向另一种新的渴求,指向共同的更高的目标,即位于他们上空的理想。可是,谁熟悉这种爱情呢?谁经历过这种爱情呢?它的正确名字叫友情。

  周国平 译

  成为你自己

  一个看过许多国家、民族以及世界许多地方的旅行家,若有人问他,他在各处发现人们具有什么相同的特征,他或许会回答∶他们有懒惰的倾向。有些人会觉得,如果他说他们全是怯懦的,他就说得更正确也更符合事实了。他们躲藏在习俗和舆论背后。从根本上说,每个人心里都明白,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事物,他在世上只存在一次,不会再有第二次这样的巧合,能把如此极其纷繁的许多元素又凑到一起,组合成一个像他现在所是的个体。他明白这一点,可是他把它像亏心事一样地隐瞒着——为什么呢?因为惧怕邻人,邻人要维护习俗,用习俗包裹自己。然而,是什么东西迫使一个人惧怕邻人,随大流地思考和行动,而不是快快乐乐地做他自己呢?在少数人也许是羞愧。在大多数人则是贪图安逸,惰性,一句话,便是那位旅行家所谈到的懒惰的倾向。

  这位旅行家言之有理:人们的懒惰甚于怯懦,他们恰恰最惧怕绝对的真诚和坦白可能加于他们的负担。唯有艺术家痛恨这样草率地因袭俗套,人云亦云,而能揭示每个人的那个秘密和那件亏心事,揭示每个人都是一个一次性的奇迹这样一个命题,他们敢于向我们指出,每个人直到他每块肌肉的运动都是他自己,只是他自己,而且,只要这样严格地贯彻他的唯一性,他就是美而可观的,就像大自然的每个作品一样新奇而令人难以置信,绝对不会使人厌倦。当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蔑视人类时,他是在蔑视他们的懒惰:由于他们自己的原因,他们显得如同工厂的产品,千篇一律,不配来往和垂教。不想沦为芸芸众生的人只需做一件事,便是对自己不再懒散;他应听从他的良知的呼唤:“成为你自己!你现在所做、所想、所追求的一切,都不是你自己。”

  每个年轻的心灵日日夜夜都听见这个呼唤,并且为之战栗;因为当它念及自己真正的解放时,它便隐约感觉到了其万古不移的幸福准则。只要它仍套着舆论和怯懦的枷锁,就没有任何方法能够帮助它获得这种幸福。而如果没有这样的解放,人生会是多么绝望和无聊啊!大自然中再也没有比那种人更空虚、更野蛮的造物了,这种人逃避自己的天赋,同时却朝四面八方贪婪地窥伺。结果,我们甚至不再能攻击一个这样的人,因为他完全是一个没有核心的空壳,一件鼓起来的着色的烂衣服,一个镶了边的幻影,它丝毫不能叫人害怕,也肯定不能引起同情。如果我们有权说懒惰杀害了时间,那么,对于一个把其幸福建立在公众舆论亦即个人懒惰的基础上的时代,我们就必须认真地担忧这样一段时间真正是被杀害了,我是说,它被从生命真正解放的历史中勾销了。后代必须怀着怎样巨大的厌恶来对付这个时代的遗产,彼时从事统治的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徒具人形的舆论;所以,在某一遥远的后代看来,我们这个时代也许是历史上最非人的时期,因而是最模糊、最陌生的时期。我走在我们许多城市新建的街道上,望着信奉公众意见的这一代人为自己建造的所有这些面目可憎的房屋,不禁思忖,百年之后它们将会怎样地荡然无存,而这些房屋的建造者们的意见也将会怎样地随之倾覆。与此相反,所有那些感觉自己不是这时代的公民的人该是怎样地充满希望,因为他们倘若是的话,他们就会一同致力于杀害他们的时代,并和他们的时代同归于尽——然而,他们宁愿唤醒时代,以求今生能够活下去。

  可是,就算未来不给我们以任何希望吧——我们奇特的存在正是在这个当下最强烈地激励着我们,要我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和法则生活。激励我们的是这个不可思议的事实:我们恰恰生活在今天,并且需要无限的时间才得以产生,我们除了稍纵即逝的今天之外别无所有,必须就在这个时间内表明我们为何恰恰产生于今天。对于我们的人生,我们必须自己向自己负起责任,因此,我们也要充当这个人生的真正舵手,不让我们的生存等同于一个盲目的偶然。我们对待它应当敢作敢当,勇于冒险,尤其是因为,无论情况是最坏还是最好,我们反正会失去它。为什么要执著于这一块土地,这一种职业?为什么要顺从邻人的意见呢?恪守几百里外人们便不再当一回事的观点,这未免太小城镇气了。东方和西方不过是别人在我们眼前画的粉笔线,其用意是要愚弄我们的怯懦之心。年轻的心灵如此自语:我要为了获得自由而进行试验;而这时种种阻碍便随之而来了:两个民族之间偶然地互相仇恨和交战,或者两个地区之间横隔着大洋,或者身边有一种数千年前并不存在的宗教被倡导着。它对自己说:这一切都不是你自己。谁也不能为你建造一座你必须踏着它渡过生命之河的桥,除你自己之外没有人能这么做。尽管有无数肯载你渡河的马、桥和半神,但必须以你自己为代价,你将抵押和丧失你自己。世上有一条唯一的路,除你之外无人能走。它通往何方?不要问,走便是了。“当一个人不知道他的路还会把他引向何方的时候,他已经攀登得比任何时候更高了。”说出这个真理的那个人是谁呢?

  然而,我们怎样找回自己呢?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他是一个幽暗的被遮蔽的东西。如果说兔子有七张皮,那么,人即使脱去了七十乘七张皮,仍然不能说:“这就是真正的你了,这不再是外壳了。”而且,如此挖掘自己,用最直接的方式强行下到他的本质的矿井里去,这是一种折磨人的危险的做法。这时他如此容易使自己受伤,以至于无医可治。更何况倘若舍弃了我们的本质的一切证据,我们的友谊和敌对,我们的注视和握手,我们的记忆和遗忘,我们的书籍和笔迹,还会有什么结果呢。不过,为了举行最重要的审问,尚有一个方法。年轻的心灵在回顾生活时不妨自问:迄今为止你真正爱过什么?什么东西曾使得你的灵魂振奋?什么东西占据过它同时又赐福予它?你不妨给自己列举这一系列受珍爱的对象,而通过其特性和顺序,它们也许就向你显示了一种法则,你的真正自我的基本法则。不妨比较一下这些对象,看一看它们如何互相补充、扩展、超越、神化,它们如何组成一个阶梯,使你迄今得以朝你自己一步步攀登。因为你的真正的本质并非深藏在你里面,而是无比地高于你,至少高于你一向看作你的自我的那种东西。你的真正的教育家和塑造家向你透露,什么是你的本质的真正的原初意义和主要原料,那是某种不可教育、不可塑造之物,但肯定也是难以被触及、束缚、瘫痪的东西:除了做你的解放者之外,你的教育家别无所能。这是一切塑造的秘诀:它并不出借人造的假肢,蜡制的鼻子,戴眼镜的眼睛——毋宁说,唯有教育的效颦者才会提供这些礼物。而教育则是解放,是扫除一切杂草、废品和企图损害作物嫩芽的害虫,是光和热的施放,是夜雨充满爱意的降临,它是对大自然的模仿和礼拜,在这里大自然被理解为母性而慈悲的;它又是对大自然的完成,因为它预防了大自然的残酷不仁的爆发,并且化害为利,也因为它给大自然那后母般的态度和可悲的不可理喻的表现罩上了一层面纱。

  周国平 译

  孤独是我们的天性

  查拉图斯特拉曾经到山上去寻找孤独。在群众中你可以发现自己是寂寞的,但是却永远是不孤独的。

  寂寞是一种对别人的饥渴。你想念着别人。你对你自己来说还不够——你是空虚的。因此每个人都想在群众中,然后在自己周围编织各种人际关系,只是为了欺骗自己、忘记自己是寂寞的。但是寂寞会一再的冒出来。没有一种人际关系能够隐藏它。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如此的薄弱、脆弱。你在内心深处很清楚即使你身在人群之中,你也是跟一群陌生人在一起。对你自己来说你也是个陌生人。

  查拉图斯特拉与所有的神秘家都为了寻找孤独而到过山上。孤独是一种正面的感觉,那是感觉到你自己的本质,那是感觉到你对你自己来说是足够的——你不需要任何人。

  寂寞是一种心的疾病。

  孤独是一种治疗。

  那些了解孤独的人已经永远的超越了寂寞。不论他们是孤独还是与人们在一起,他们都归于自己的中心。在山上他们是孤独的,在群众中他们也是孤独的,因为这就是他们的了解:孤独是我们的天性。

  我们孤独的进入世界,我们也将孤独的离开世界。在这两个孤独之间、在生与死之间,你仍然是孤独的;但是你不了解孤独之美,因此你陷入了一种谬误——寂寞的谬误。

  一个人要发现他的孤独,他必须走出群众。慢慢的他会忘掉这个世界,他所有的觉知都会专注于自己,然后就会有一种光明的爆发。他第一次了解到属于孤独的美与祝福、属于孤独的自由与智慧。

  当查拉图斯特拉住在山上时,他常常带着一只蛇与一只老鹰。在东方,蛇总是代表智慧。最伟大的智慧就是由过去之中滑脱、不执着于过去,那就像蛇由牠的旧皮中滑脱,而永远不往回看一样。它总是由旧的移动到新的。

  智慧不是过去的收藏品;智慧是持续更新的生命经验。

  智慧不会聚集回忆的灰尘;它像是一面干净的镜子,是什麽就反映什麽——它总是新鲜的、它总是新的、它总是处于现在。

  老鹰是一种自由的象征。它孤独的横越无边际天空中的遥远太阳,它没有恐惧。智慧与自由是同一个钱币的两面。

  在山上住了十年之后,查拉图斯特拉达到了孤独而产生的狂喜、纯洁、独立——这是他有别于其他的觉醒者的独一无二之处:当他们发现了,他们还是停留在高处。查拉图斯特拉开始「向下走」,他回到群众之中。

  他必须为人类传递讯息,那讯息就是你正在不必要的受着苦、你正在不必要的依赖着、你正在为自己创造着各种囚禁——只是为了感到安全与安稳。但是唯一的安全与安稳就是了解你自己,因为那样的话甚至连死亡都是无能为力的。它无法摧毁你。

  查拉图斯特拉要下山告诉人们智慧并不等于知识;事实上,知识刚好与智慧相反。智慧基本上就是天真。知识是自我,而智慧则是自我的消失。知识使你充满资讯。智慧使你成为绝对空虚的,但是那个空虚是一种新的充满。那是一种空间性。

  他要去人们那里告诉他们智慧会带来自由。没有别的自由——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自由都是假的。唯一真实的是灵魂的自由,它能够变成一只老鹰,而无惧的飞入未知与不可知之处。

  因为他已经达到了这种终极意识的状态,所以他想要分享。他的独一无二之处就是他仍然爱着人类。他对沉睡的、盲目的人们没有任何谴责。他对他们有很大的慈悲。他要向下走,因为他热爱生命。他不反对生命。

  钱春绮 译

  Photo@Thomas Leong

  (编辑:王怡婷)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0)

相关推荐

  • 尼采:不要抛弃你灵魂中的英雄

    查拉图斯特拉发现,有一个青年在躲避着他.一天晚上,当他独自从那个名叫"花斑牛"的城市边的群山中走过的时候,瞧啊,他发现这个青年倚靠着一棵树坐着,用疲倦的眼神凝视着山谷.查拉图斯特拉 ...

  • 闻中 | 尼采十四品

    [闻中引言:岁时安好,三月来兮,我住在杭州,朋友说,让我沉溺在杭州吧.他非生活于杭州,故未知杭州也是一座人生的围城,进与不进,皆是不免生途之忧患.人生之困惑的.我想,若云沉溺,沉溺在杭州,则远不如沉溺 ...

  • 他们的小说到底有多难懂?这4位作家挑战你的脑回路

    在文坛上出现过这样一群作家,他们就像一个谜团一样,他们的作品也在挑战着读者的智商和耐心.这些作家一般都名声大噪,但是他们也各有各的难懂,读者也掉入了一个解谜的深渊:确定我读的仅仅是一本小说吗,为什么我 ...

  • 《尼采·孤独》中外哲理诗赏析

    群鸭聒噪, 嗖嗖地飞向城里栖宿, 快下雪了.-- 有故乡者,拥有幸福! 你站着发楞, 回首往事,恍若隔世! 你多么愚蠢, 为避严冬,竟逃向人世? 世界是门, 通往大漠--又冷又哑! 不论谁人 失你之所 ...

  • 尼采丨独处的人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

    知识和逻辑的起源 在漫长的岁月中,悟性除了给人带来错误之外,别无其他.当然,这些错误中也有被证明是有益的.对保存人的本性有帮助的.当遇到这些错误或者承袭错误的人,人们便心怀更大的幸福感为自己和后代努力 ...

  • 尼采:才华横溢拗不过孤独一世,自诩太阳最后却发了疯

    "我对世人最难以忍受的,不是他们的罪孽和大愚,而是他们的完美无瑕."--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尼采是对我影响最深的哲人之一,他说的每一句话,干的每一件事都能牵动我的神经.但尼采又 ...

  • 尼采|与孤独为伍

    本文节选自<与孤独为伍> [德]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图源:豆瓣 「编者按」当我们接受自由所带来的个体解脱时,又是否能够抽离独自面对世界的彷徨和忧伤,而不至于陷入弗洛姆所说的" ...

  • 尼采最深度的一句话孤独:不是因为寂寞才想你,而是因为想你

    尼采最深度的一句话孤独:不是因为寂寞才想你,而是因为想你

  • 孤独的船歌——尼采诗作《威尼斯》赏析

    弗里德里希 · 威廉 · 尼采 ( 1844 年 -1900 年 ) 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其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著有& ...

  • 尼采:孤独是真正思想家的命运

    尼采(1844年-1900年),德国著名哲学家.诗人.作曲家,被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 雅斯贝尔斯评价他:"给西方哲学带来颤栗." 闻一多称赞他:"最前进的.最革命 ...

  • 尼采说: “孤独你配吗?只有天才和疯子才...

    尼采说: "孤独你配吗?只有天才和疯子才享受孤独,普通人只是寂寞罢了.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心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深以为然!

  • 尼采 | 一切孤独皆是罪过

    天才的代价,尼采的最后时光 "我爱他,因为他想创造那超越自身之物,然后突然死去."查拉图斯特拉说. 尼采的思想强度过早地耗尽了他的生命.他与时代的抗斗最终使他精神错乱:与一个时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