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战争 02 – 英法的态度

上篇《东方问题》里面咱们提到,俄土之间矛盾纠纷的解决,两个大国英国和法国是绕不过去,这两个国家在土耳其问题上,是怎么考虑的呢?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大英帝国,国势可谓是如日中天。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祥,殖民地遍及全球,皇家海军统治着整个海洋。您要是想在国际上搞点儿大事儿,得不到超级大国大英帝国的首肯,怕是没什么好结果。沙皇尼古拉一世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想也好办,咱拉上大英帝国一块把土耳其给分了不就成了?怎么说咱跟大英帝国也有着鲜血凝成的友谊不是?想当年俺们一起打败了拿破仑……。于是从打1844年起,沙皇就给英国政府发送秘密外交照会,邀请英国一起探讨如何瓜分土耳其的方案,但英国方面一直没有积极回应。沙皇并不死心,以后逮到机会就跟英国驻圣彼得堡大使提这个事,说你看那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已然病入膏肓,咱们得对这个形势有个准备,贵国政府觉得咱们咋样把土耳其大卸八块比较合适?贵国打算要哪块给俺们留哪块?对土耳其生死存亡的问题,英国人的想法显然跟俄国人不大一样。英国人对俄国人的打算心知肚明,也知道,事实上的确如沙皇所言,奥斯曼土耳其这个西亚病夫正在衰亡,但是英国人有自己的算盘。

英国人的想法是,哪块土耳其人的土地都不能给你。你占了土耳其人的巴尔干,就打开了进入欧洲的大门,整个南欧都可能落入你手。拿下君士坦丁堡和海峡,你的黑海舰队就能进入地中海,不但会挑战我在地中海上的霸权,连我大英帝国的印度都可能受到威胁。大家打开地图看看,就知道这奥斯曼土耳其的地理位置有多么重要了。想当年咱中国买了艘旧船瓦良格号,搞了多少年拖不回来,卡就卡在土耳其那里。土耳其扼守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是黑海通往外面的唯一门户。如果俄国人取得了这个地方,就为俄国的黑海舰队打开了通往地中海的大门,海上霸主大英帝国肯定不喜欢这个局面。对英国人来说,这扇大门掌握在土耳其人手中,就相当于掌握在英国人手里。弱势的土耳其人为了自保,必然会极力讨好大英帝国,让奥斯曼土耳其垂而不死,才最符合大英帝国的利益,这点便是俄英双方在“东方问题”上分歧的根本所在。

英国是这样想的,那么法国人是怎么想的呢?法国人跟俄国人也有矛盾?还是法国人爱土耳其人?要来趟这个浑水。

法国人跟俄国人还真有矛盾,说起这法俄之间矛盾的来由,那就要扯得更远了,扯到俄国和土耳其发生恩恩怨怨之前。话说公元四五世纪的时候,随着罗马帝国的长期衰落,基督教也产生了分裂。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康斯坦丁(Constantine)把首都迁到了拜占庭(Byzantium),基督教的领导们也跟过去了一半,一时基督教领袖出现了俩,一个留在西边的罗马,一个跟着皇帝来到了拜占庭,彼此成为分庭抗礼的对手。到1054年的时候分歧严重得不可调和,留在罗马的大主教干脆宣布开除东边那位大主教的教籍。东边的大主教一看,嗬,你有什么资格开除我的教籍?我才是正统好吧?于是东边的部分自立门户,成为希腊正教派或者叫东正教,就由跟着皇帝来到君士坦丁堡那一派的大主教领导。西面留下的部分的由教皇领导,成为天主教派。虽然名字里面没有一个“正”字,但您要说罗马天主教不是正统,那不论是教皇本人还是天主教徒都不会答应,两个基督教就此掐了起来。

基督教最早诞生在中东,传说耶稣诞生在现今属于巴勒斯坦的伯利恒(Bethlehem),说耶稣是躺在那里一个马槽里出生的。拿撒勒(Nazareth)、伯利恒和耶路撒冷(Jerusalem)这都是基督教的圣城,都在今天巴勒斯坦/以色列、当时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土地上。后来伊斯兰教兴起,就把这些地方给占了。然后欧洲的基督徒组成十字军东征,说是恢复圣地实际上武装抢劫的成分也不小。十字军东征一开始还有成果,十一世纪结束的时候基督徒夺回了耶路撒冷,不过1204年耶路撒冷再度丢失,十字军也继续东征。

尽管两个基督教派都信上帝,这也并不能避免他们之间的内讧。有一次十字军东征就没去耶路撒冷,而是去把东正教的君士坦丁堡洗劫了一把。随着圣城丢失越来越久,两个基督教的敌意日渐加深。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于穆斯林手中拜占庭灭亡,两个教派彻底分离。

穆斯林土耳其拿下君士坦丁堡打开了通往欧洲的大门,夺取了广阔的原属东正教的领土。一开始,奥斯曼土耳其人的统治对东方的基督徒相对比较宽容,不但让东部的教会繁荣起来,还让东正教在北面的俄罗斯发扬光大。很快俄罗斯就成为东正教最大的团体,继任的沙皇认为他们继承了拜占庭的衣钵,是东正教的保护者。

1690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为了分化瓦解基督教拉拢法国人,就把基督教圣地拿撒勒、伯利恒和耶路撒冷的统治权交给了罗马天主教会。1740年甚至同天主教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达成了一个协议,明确了天主教在巴勒斯坦的权力,圣地的那些老教堂都成了天主教堂。

虽然说基督教圣地的统治权被苏丹交给了天主教会,但是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几百年来,无数虔诚的俄国人不远万里,前往巴勒斯坦的圣地去朝圣。他们翻越高加索山脉,穿过库尔德斯坦和叙利亚,来到巴勒斯坦,历尽千辛万苦,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那些法国天主教徒对圣城的虔诚,可就远远比不上俄国的东正教徒了,他们来圣城就像是观光旅游,走走看看写写微博发发朋友圈就完了。到了十九世纪,随着启蒙运动以及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西欧人的思想越来越世俗化,宗教的思想也越来越淡漠。于是这几百年来,实际上主要是东正教的教会出钱出力维护着圣地的教堂。前面说了,最大的东正教团体是俄国人,沙皇自认为是东正教的保护人,当然对圣地的保护权责无旁贷,这便是法国人和俄国人矛盾的由来,是不是扯得相当远?

信众虔诚度可以有差别,两个教派的教士们可不敢懈怠。既然名义上圣地归天主教管,教皇自然要任命一位大主教在那里,但是这位主教一直是名义上的,因为他一直住在罗马,根本就没去圣城耶路撒冷。但是1847年,前一年当选的教皇庇护九世(Pope Pius IX)要求主教必须长住耶路撒冷,因为1845年,东正教的主教住到了耶路撒冷。两边的教士们都到了圣地,矛盾就明面化了。教士们为了表现自己的虔诚和正宗,在圣殿的争夺上就不能不尽力,争执起来不光文攻还要武卫,武卫起来不只是动拳头,还要抄家伙,比如烛台什么的还有供奉耶稣的圣器,一时斯文扫地。教士们打打架倒也无关紧要,顶多算是个治安事件,然而1852年的时候两边的皇帝要掺和进来事情就要闹大了。

沙皇想把奥斯曼土耳其治下的东正教保护起来,宗教是面儿上的理由,觊觎土耳其的土地特别是那个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是里子的缘由。而这,法国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就不能同意,您说拿破仑?此拿破仑非彼拿破仑,此拿破仑是彼拿破仑的侄子,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民选总统。不过此时的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已经解散了议会,打算把法兰西从第二共和国变成第二帝国,自己成为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皇帝拿破仑三世。要从总统变为皇帝,当然需要获得尽可能多的支持。法国再怎么世俗也是个天主教传统的国家,争取到广大的天主教徒,才能团结大多数,完成成为一代帝王的伟业。再说,你沙皇不是瞧不上我吗?我就是要给你找找别扭看,不蒸馒头也要争这口气。于是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决定在巴勒斯坦干出点儿漂亮事儿,把圣城掌握在天主教手中。

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打算怎么做呢?请看下期《法俄较劲》。

(0)

相关推荐

  • 从17世纪到一战,俄国和土耳其为何两百多年里打了10多场战争

    土耳其和俄国是近代历史上两个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国,从17世纪到一战,俄国和土耳其在200多年的时间里打了10多场战争,两国战争次数的频繁,在世界历史上都是比较少见的. 那么,俄国和土耳其在2个多世纪的时 ...

  • 克里米亚战争,遭盟友背叛列强群殴,俄罗斯“人品”问题出在哪?

    在欧洲甚至世界战争史上,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都有着重要地位.本来,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在这之前已经打了多次仗,到这一次是第九次俄土战争. 势均力敌变成" ...

  • 《耶路撒冷三千年》导读-30(1)帖木儿和家庭教师:朝圣之城

    第30章 马木鲁克的衰落 第一节 帖木儿和家庭教师:朝圣之城 这一章涉及内容还是比较多,时间地域跨度都不小,捡重点吧. 帖木儿(Timur),突厥化了的蒙古人,帖木儿帝国(王朝)的创立者,号称成吉思汗 ...

  • 既生瑜、何生亮?谈土耳其和俄罗斯的百年恩仇录

    在历史上不乏一些势如水火的国家,比如春秋时期的吴国和越国就是这样的.两国同在江浙地区,从地缘上看吴国欲争霸中原,必先征服越国,以解除其后方威胁:而越国欲北进中原,也必先征服吴国才能够打通北进中原的通道 ...

  • 关于蒙古人的传说:俄国人是东欧换种的产物(下)

    关于蒙古人的传说:俄国人是东欧换种的产物(下)

  • 沙俄究竟为什么一直对君士坦丁堡情有独钟并为之征战了几百年?

    沙皇俄国的"君士坦丁堡"情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基辅罗斯的弗拉基米尔大公.公元980年,弗拉基米尔继位,他在位35年使基辅罗斯成为面积达1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国力鼎盛的东欧强 ...

  • 俄罗斯帝国的野望:成为同时拥抱四大洋的世界帝国

    俄罗斯帝国,一般指的是沙皇俄国,也就是1917年之前的俄国.1547年,莫斯科公国的伊凡四世自称沙皇,到1721年,彼得大帝又将沙皇升格为皇帝,俄罗斯正式成为帝国.它是世界历史上连续疆土第二大的国家, ...

  • 克里米亚战争27–英克曼之战

    上文<轻骑兵冲锋>里面咱们说到,俄军策划在英克曼山发动一场大的攻势,直指英军薄弱的侧翼,此时的英军状况如何呢? 其实10月26日俄军的那次试探行动,就已经暴露出英军在英克曼山方向防御的薄弱 ...

  • UC头条克里米亚战争中为何英法不想彻底打败沙俄?

    像沙俄这样一个噬土成性的帝国,西方列强哪个不想除之而后快?但想归想,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实力,特别是大纵深地面进攻能力,一切想法都只能是空想.1812年法俄战争期间,武功盖世的拿破仑也不是没想过要彻 ...

  • 克里米亚战争 03 – 法俄较劲

    上篇<英法的态度>里面咱们提到针对土耳其的"东方问题",英国和法国跟俄国都有不同的看法,法国总统路易·拿破仑·波拿巴还打算在其中的圣地问题上做做文章.于是路易·拿破仑· ...

  • 沙皇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为何没有盟友?只能说自作自受!

    克里米亚战争的前奏,要从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开始,在此之前的1798年法国占领了奥斯曼帝国的埃及和叙利亚,这对于庞大的奥斯曼帝国影响是痛并快乐着,毕竟穆斯林独立运动如火如荼,令奥斯曼帝国可以 ...

  • 克里米亚战争 01 – 东方问题

    前些年普大帝策划克里米亚公投,把克里米亚从乌克兰肢解出去并入俄罗斯,让克里米亚这个原本生僻的名字一下子成了热门词儿.也确实克里米亚对俄国来说地位十分重要,俄国人也花了大把人力物力经营于此,俄罗斯族还占 ...

  • 克里米亚战争 04 – 缅希科夫的使命

    上篇<法俄较劲>里面咱们说了法国跟俄国在土耳其较上了劲儿,法国赢了一合,沙皇发誓要扳回来,那么沙皇尼古拉打算怎么做呢? 沙皇尼古拉是个意志坚定的行动派,光耍嘴皮子不是沙皇的风格.尽管知道了 ...

  • 克里米亚战争 05 – 英国人无所作为

    上篇<缅希科夫的使命>里面,咱们说到英国大使馆临时负责的罗斯上校,命令地中海舰队立即派军舰到土耳其海域,为苏丹撑腰.不过当时通往伦敦的电报线路,只铺设到贝尔格莱德,到君士坦丁堡这段还需要其 ...

  • 克里米亚战争06–陷入僵局

    上一篇<英国人迟疑不决>里面,咱们说到俄土谈判令英国人忐忑不安,这谈判桌上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事情呢? 回到1853年的3月16日,缅希科夫拿出内斯尔罗德给的第一个锦囊,要求土耳其人在圣地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