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 鲁志东

我的扶贫故事
鲁志东
前两天,看到甘肃省最后8个贫困县退出公示,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名坚守6年的扶贫人,我知道这一天来之不易,这是多少扶贫干部用执着和汗水倾注的一份答卷,这是多少个日日夜夜扶贫人用无私和大爱铸就的奖章。
因为之前在扶贫单位工作,我到综合保税区后领导顺理成章将这项工作交到我的手中,说句实话,我对接受这“天下第一难事”还是没有底气。我们单位的帮扶村中川镇芦井水村在兰州新区托管镇村的最南端,大部分村落和耕地因新区路网、项目建设被征用,保留的红湾社也仅有70多户人家,第一次到红湾社我的眼前一亮,好漂亮的村子!背靠着丹霞地貌的山势,几十户人家掩映在绿树丛中,村前一弯小河慢慢流过……,不要说在西北这片黄土旱塬上,就是在江南婀娜的水乡里,绝对也是难得的一块宝地!
事情往往不如想象的那样简单,由于征地拆迁和建设,这里的矛盾也积淀了一大堆:渠道破坏的问题、人畜吃水的问题、地价款发放的事情、养老金征收的事情……。听着都头痛,不要说怎样一条条理顺解决,真佩服这些镇村干部多少年如一日不论风雨、不问春秋,我想,在这里坚守着就是最大的奉献!
工作初期,我们除了驻村入户,还通过书写墙体标语、送对联下乡、访贫问寒等形式开展了宣传发动,但老百姓们仍然一日三餐、下地劳作,根本无视我们的存在,态度好点的匆匆应付几句就打发我们出门,有几家干脆铁将军把门避而不见,更有甚者以某种理由将我们扫地出门——好憋屈呀!春节前我们争取了一套健身器材安放到村委会门口,还和村干部动员一些施工单位夯填了通村水毁道路,总算干了件力所能及的好事吧!

春节过后,村上保书记向我诉苦水:渠道被毁坏好久了,现在有些人家口水都不能保障。这怎么行呢?省上将自来水入户工程列为脱贫攻坚的硬仗来打,新区没通自来水的村庄所剩无几!我们急匆匆跑到业务主管部门,果然是由于村庄是留是拆没有明确。我有些灰心:这是大政策,我一个小干部又能奈何?保书记好像看出我思想上打了退堂鼓,意味深长地说:大家都眼巴巴指望着我们的水呢!不行我们再跑跑!我为眼前这位西北汉子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执拗折服,接下来,我们找规划单位、建设单位、水利单位,皇天不负有心人,这片区域没在近期拆迁范围内!很快挖掘机开进了小村庄,一个多月的大会战,看着汩汩的大通河水流到了村头巷尾,甘甜的自来水滋润了男女老少的心田,我暗暗告诉自己:用心做事,莫负韶华。
这几年新区绿化成果斐然,小环境得以改变,每年夏秋季节天公作美,定时送来清凉的问候,可是对于秦王川盆地下游的芦井水无疑是一场灾难,我们眼睁睁看着春节前夯填的路基被肆虐的洪水冲的千疮百孔,连续值守了好几天的苗主任嘴里喃喃传道:年年填、年年毁,啥时候才是尽头啊!陪着这些在急难险重时刻只问付出不计报酬的村官们,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回到单位我将心里的难心事给领导们一吐为快,两位在我们单位挂职的张兰花、王诚副局长听说后,找老同事咨询、回原单位协调,事情竟然迎刃而解,通过周密设计和精心施工,当年11月8日道路和桥涵通车运行。初冬的兰州新区已经寒料枝头,每次走过这条扶贫之路我总是自信满满,虽然我没有帮助老百姓解决所有的事情,但在帮扶的路上我一直“咬定青山不放松”。
之后由于工作调整我离开了扶贫岗位,但是每年我都要到芦井水村红湾社转几次,特别是雨季过后我都会去看看那条通村道路和桥涵,所幸时至今日路桥无恙!


●
主一位编 :张主彦
副 主 编:沉 穗
编一位委 :王宏民 万 毅
编委一位 :郭 旭 韩 晓
编委一位 :巨 石 薛光炜
顾主编问 :周海峰 苦 艾
主编顾问 :亓宏刚 蒲家富
二、来稿请投微信:18791483940联系
核准校对,直接刊用。